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广东台山市镇海湾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管理实施路径探索项目

发布日期:2022-10-31

基线信息:

  镇海湾是广东省台山市西南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浅海水域,海湾形似喇叭状,口门宽约16.3km,纵深27km,湾中最窄处1.6km,面积约100km2(徐阁等,2021;刘凯等,2016)。湾内水温年度变化范围在15-32℃之间,海水盐度约为8‰-25‰,底质类型为泥沙质。湾内上游分布着集中连片的天然红树林,面积约为117.61hm2(徐阁等,2021),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公园(广东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这里得天独厚的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与天然避风港的地形优势,支撑着湾内以水产养殖和旅游为主的海洋产业发展。目前,湾内水域中部和东南部是历史悠久、全国知名的香港牡蛎养殖主产区,且当地已形成代代相传的生蚝养殖文化;下游入海口西南侧是当地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关炯晖等,2019)。

  以镇海湾为主的台山牡蛎养殖总面积为6200公顷,年产量8.53万吨,产值15亿元(台山市人民政府,2020),镇海湾沿岸的深井镇、汶村镇和北陡镇的多数社区家庭均从事牡蛎养殖,并以此为生计来源。当地传统的牡蛎养殖实践可分为4个阶段,包括采苗培苗、中培、养成和育肥。在采苗阶段(春夏季、秋季),当地养殖户将串成串的水泥板(饼)悬挂至湾内的采苗区,待附苗数量和大小(约5mm以上)达到规格后,及时转移至暂养区挂吊进行培苗,苗种壳高达1-3cm时则可进入下一阶段。在中培阶段,养殖户主要采用筏式及少量插桩式养殖稚贝,待牡蛎壳高长至8cm,即可移至养成区养殖。在养成阶段,养殖户采用筏式、延绳式或插桩式吊养牡蛎,牡蛎长至15cm以上即可收获。牡蛎在上市前的秋冬季(8-12月),当地养殖户通常会选择饵料丰富的海域或咸围进行育肥,在牡蛎软组织更饱满的冬春季(10月-次年4月),结合市场行情上市。

  然而,受围海造地(塘)、陆源污染物输入、沿岸池塘养殖尾水等主要影响,镇海湾生态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主要体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水体环境质量下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多处于三四类水质),此外,尽管不是首要原因,但镇海湾内长年以来的高负荷牡蛎养殖活动也对其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徐阁等,2021;刘凯等,2016;黄梦瑶,2017)。而当地资源依赖型的牡蛎养殖业也受困于退化的水体环境,如自然采苗量不稳定、牡蛎的养殖周期变长、牡蛎育肥难导致肥满度不佳、偶尔出现规模化牡蛎死亡现象。

  近年来,政府越发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为整治近岸海域水体污染,提升近海生态环境质量,广东省各级政府在辖区内开展城镇水处理设施建设、清理整治入海排污口、养殖池塘尾水治理、人工种植红树林等行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入海主要的氮磷污染物仍需进一步削减,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仍有待提升。这些近岸海域生态治理面临的普遍性挑战,在镇海湾也有所体现。“十四五”期间,广东省继续沿用“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策略,同时也将镇海湾列为15个美丽海湾建设目标之一,重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重点生态空间管控,将其打造为生态型美丽海湾(《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一些良好管理(涉及养殖品种、密度、设施、选址等因素)的贝类和藻类养殖系统,不仅有着极小的环境负面影响,而且也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有着巨大潜力,如水质提升、栖息地提供等。当商业性或生计性水产养殖实践向环境提供直接生态效益,并有潜力产生净正向环境成效时,被称之为修复性水产养殖(The Nature Conservancy, 2021)。镇海湾内有着规模化的牡蛎养殖场,且湾内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与牡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需求,如能结合当地环境特征、养殖社区与政府的发展目标,探索出适宜当地的、具有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修复性牡蛎养殖实践与实施推广路径,将为镇海湾的美丽海湾建设提供有效的行动策略补充。


基本问题:

  尽管过去大规模的牡蛎养殖为养殖户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水体环境的恶化却限制了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且在近些年已有显现。省内养殖户反映牡蛎生长速度降低、肥满度降低甚至出现养殖牡蛎规模化死亡现象,增加了养殖风险。

  养殖规模和密度超过海湾养殖容量是国内牡蛎养殖可持续发展普遍面临的重要限制因素,也是导致牡蛎养殖场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首要原因,镇海湾也不例外。超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因产生大量排泄物且水体交换不足而导致养殖海域水体和底质环境恶化,进而干扰栖息的海洋生物。

  目前,牡蛎养殖海域涉及的政府行动主要以划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核发海域使用证与养殖证、补贴激励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为绿色环保浮球、监测水质对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划型为主,尚未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养殖管理制度。又因相较于围塘养殖虾蟹和近海网箱养鱼等养殖类型,当前的牡蛎养殖实践是相对清洁的,所以政府面向于牡蛎单品种养殖推广的绿色养殖模式较为缺失,而是将努力集中于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清退近海网箱发展陆基式集约化养殖和深远海大网箱养殖。

  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与管理制度,是牡蛎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养殖容量的研究已经在国内逐渐开展,至今其研究评估方法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在实际的牡蛎养殖实践与管理中仅有极少数海区将养殖容量纳入考量,养殖容量难以推行是牡蛎养殖业多个社会经济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养殖场数量多且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集约化程度底)、牡蛎养殖依赖生存的水体质量与饵料生物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且是流动的、绝大多数养殖户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求促使他们争相扩大养殖规模与密度(尽管养殖产量可能达不到预期)、政府管理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加强等。目前,养殖规模超过养殖容量这一问题已获得了政府的关注与重视。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提出“开展水产养殖容量评估、调减养殖规模超过水域滩涂承载能力区域的养殖总量”,也说明基于养殖容量的水产养殖管理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大趋势。

  为促进养殖容量在牡蛎养殖实践管理中的应用,除了政策制度完善等行动外,促进地方养殖社区对牡蛎养殖与生态环境间的互作关系形成科学认识、量化研究基于养殖容量的养殖牡蛎实践的多重生态效益以及探索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为落实可持续养殖牡蛎协同改善海湾环境这一双赢的解决思路奠定基础。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本项目将与科研院校、当地政府、养殖协会与公益组织合作,结合修复性水产养殖的理念与原则(The Nature Conservancy, 2021)和镇海湾养殖容量研究成果(研究进行中,将于2023年10月前完成),选取镇海湾内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社区,通过与养殖户共同实施牡蛎养殖场生物多样性监测、开展利益相关方(社区、养殖协会、政府)调研、召开面向养殖社区的牡蛎养殖技术培训会、组织多利益相关方研讨制定基于养殖容量的镇海湾牡蛎养殖实践方案等行动,旨在促进当地政府、养殖协会与养殖户认识镇海湾牡蛎养殖场的生态影响,了解控制养殖规模与密度对养殖长久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促进牡蛎养殖户、养殖协会、政府管理者与科研专家间的交流对话,共同探讨提升当地牡蛎养殖实践的限制因素与潜在解决方案,从而为当地政府与养殖社区进一步示范与应用基于养殖容量的镇海湾牡蛎养殖实践创造积极条件。本项目涉及的具体活动产出包括:

  1)镇海湾牡蛎养殖的生态影响评估报告与基于养殖容量的镇海湾牡蛎养殖方案:基于镇海湾养殖容量研究成果与养殖场的生物多样性(重点关注鱼类与游泳性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实地监测结果,评估传统养殖实践对养殖水域的水质、底质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识别养殖场发挥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效益潜力的关键因素与初步条件,并制定基于养殖容量的镇海湾养殖实践方案,这也为其他项目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信息支持;

  2)镇海湾传统牡蛎养殖现状与发展困境调研报告:通过社区调研及多利益相关方访谈,深入了解当地传统牡蛎养殖现状与发展困境,以及对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的看法与顾虑。

  3)1-2次互动式的牡蛎养殖技术培训会:基于调研中识别的主要养殖技术需求与养殖场的生态影响,通过邀请省内2-3位(每次)牡蛎养殖专家、设计与组织互动参与式的培训会形式,向养殖户指导养殖技术,并分享传播绿色养殖理念。

  4)镇海湾可持续牡蛎养殖研讨:邀请湾内养殖大户、养殖协会、养殖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结合当前养殖实践及其发展挑战、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方案、休闲渔业等发展机遇,共同探讨镇海湾改善牡蛎养殖实践的实施潜力与路径。

  5)镇海湾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将养殖户、养殖协会与政府的考量与意见纳入科研专家最初建议的牡蛎养殖实践方案中,形成多方认可的牡蛎养殖实践方案并提出这版牡蛎养殖实践方案的实施路径。


预期成果:

  推动养殖区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需要政府管理者、科研学者、养殖社区以及市场消费者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养殖社区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方,不管是自发主动行动,还是在管理政策、市场消费等因素的驱动下行动,养殖社区的顾虑、想法以及智慧在推动牡蛎养殖实践的转变以及有效长久地实施养殖容量管理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项目设计实地监测、社区调研、养殖培训与研讨会这一系列养殖户亲身参与的活动,以及收获融入养殖户智慧的活动产出,旨在达成:

  1)结合镇海湾牡蛎养殖的生态影响、养殖社区特点与养殖户的养殖技术需求,为至少50位养殖户提供精准的牡蛎养殖技术培训,同时让这些养殖户认识到共同维护好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牡蛎养殖的长久收益。

  2)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将促进当地养殖协会、养殖户与受邀的至少4-6位科研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与互动讨论,加深多方之间的熟悉度与认识,为当地牡蛎社区未来获得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提供了资源与渠道。

  3)集多方意见形成的镇海湾实施基于养殖容量的牡蛎养殖实践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能够为当地政府部门未来制定与实施有关政策或管理规定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与建议参考;也为当地养殖协会与社区未来挖掘牡蛎养殖的多重生态效益潜力,思考与开发三产融合的牡蛎养殖产业模式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查看全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