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好、爆款(kuan)难,《繁城之下》《欢颜》《丝(si)绢(juan)案(an)》等为何叫(jiao)好不叫(jiao)座?,平台,电影,内容
搜(sou)狐娱乐专(zhuan)稿(胖部/文)
《繁城之下》播完了。爱它(ta)的奉为神作、在豆瓣(ban)打出8.5分;不喜欢的说“故(gu)弄玄虚”,用脚投票放弃追剧。
最终,该剧截至收官站内热度未(wei)破(po)25000。许(xu)多声音为此惋惜、抱不平,但客观来说,这真实反(fan)映着目前这类实验性剧集的市场反(fan)馈。
其实,这两年的平台自制项目里,不难发现(xian)类似的作品。
从去年的《风(feng)起(qi)陇(long)西》,到今年的《显微镜下的大(da)明之丝(si)绢(juan)案(an)》《欢颜》等,都(dou)是平台拿(na)出了顶(ding)级制作资源、着力于质感突破(po)的实验性作品,也无一例外地出现(xian)了口碑分化、热度受限的情况(kuang)。
长视频平台为什么花大(da)力气,做这些(xie)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国剧“清流”?在未(wei)来,这些(xie)探索的价(jia)值又会被如何评价(jia)?
“电影感”
首先(xian)不妨讨论下,这些(xie)“清流”剧所探索的“质感”,到底是什么?
其实是个烂大(da)街的概念:“电影感”。
在过往多年国剧制作低谷期,“电影感”是观众愿意给一部剧最高的评价(jia),赞誉其表演出色(se)、镜头质感强、特(te)效到位等等。把剧做出“电影感”,也成为行业的一种追求。
但问题是,真把一部剧做得像电影,就会好看吗?
目前平台做这些(xie)实验剧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由电影级的制作班底打造剧集。
比如《风(feng)起(qi)陇(long)西》导演是路阳,他的公司自由酷鲸也参与制作;《显微镜下的大(da)明》请来了《罗曼蒂(di)克消亡史》美术指导韩忠(zhong)和《唐人街探案(an)》配乐胡小欧(ou);《繁城之下》请来了提名金马奖的剪辑师叶婉婷……
路阳工(gong)作照
在制作思维上,这几部剧能看出较一般剧集更紧密(mi)的内在结构。《欢颜》是完全按照公路片的思路构建的故(gu)事;《繁城之下》连续几起(qi)案(an)件环环相扣(kou),两个时空双(shuang)线叙事,是标准的电影结构。
主创们也拿(na)出了看家(jia)本事。暂不说拍(pai)摄(she)质感,制作细节(jie)的用心就让人感叹。如果对几部剧的题材感兴趣,会发现(xian)都(dou)做足了案(an)头功夫。
《显微镜下的大(da)明》本身有(you)马伯庸(yong)小说打底,对明中叶南方底层的税务案(an)鞭辟入里,而且(qie)剧集在服化道、室内装(zhuang)置等审美上被各种明粉点赞;《风(feng)起(qi)陇(long)西》是在三国故(gu)事里架构起(qi)来的间谍故(gu)事,种种真伪杂糅;《欢颜》深度结合了闽赣地区民国年间匪(fei)霸横行的现(xian)实。
演技派云集的阵容、细节(jie)考究的制作质感加上摄(she)影、配乐层面的高配,这不就是观众翘首以盼的国剧“盛世”?可播出数据却并非如此。
围(wei)绕这些(xie)剧集的负面反(fan)馈,主要集中在几方面:节(jie)奏太慢、画面太暗、故(gu)事没意思。
根本问题是,这些(xie)剧集对目前观众的既有(you)观看习惯和审美,发起(qi)了挑战。
“电影感”渗透在这些(xie)作品的各个层面。比如镜头不会单纯发挥叙事作用,而是会长时间跟随(sui)某个人物,捕捉他的情绪和人物关系;而且(qie)更注(zhu)重镜头内部的调度,即使是长镜头,也会有(you)很多信息量(liang)传递。
这种习惯,凸显了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
电影观看本身是一种仪式感,全黑的影厅会让观众全神贯注(zhu)地观看银幕,也更容易产(chan)生共情。
但放在电视上,无论是复杂、慢速的镜头内部调度,还是相对偏暗的整体画面质感,都(dou)会成为对观众的挑战,对于大(da)部分观众,看剧都(dou)是边玩手(shou)机(ji)、吃零食之余的娱乐消遣,而不是艺术消费(fei),很难全程保(bao)持注(zhu)意力。
或许(xu)部分深度受众会更偏好这类“电影感”内容,但是下沉难度非常大(da)。加上这种突出的视听(ting)体验,相关卡(ka)段很难放在短视频平台传播,进(jin)一步限制了内容讨论度。
而且(qie)上文提到的这几部实验剧,其实都(dou)有(you)较强的悬疑元素,三部古装(zhuang)、一部民国年代,从题材上来说也并非主流类型。进(jin)一步加大(da)了破(po)圈难度。
那么,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国剧“清流”,平台到底图什么?
发力“清流”背后
为什么这些(xie)剧集,统一选择了悬疑类型?
因为视频平台吃到视听(ting)升级的第一波红利,就是悬疑打下的江山。
2020年《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以突出的“电影感”就成为观众记忆的关键点。而后,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更加“实验性”的尝试(shi)。
前后的差别在于,彼时的现(xian)代悬疑剧和现(xian)实主义有(you)深度融合,叙事尺度和题材都(dou)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而更具传播力。
而古装(zhuang)/年代悬疑,哪怕尺度上可以更大(da)胆,但不会那么有(you)沉浸感和共情力。而且(qie)在视听(ting)语言上,较《隐秘》《真相》有(you)更激进(jin)的实验性。
实际上,从《风(feng)起(qi)陇(long)西》出现(xian)口碑争议,类似的尝试(shi)是否有(you)必要,已经成为行业内外的话题。
但平台在视听(ting)探索方向上的探索,应(ying)该有(you)更多维的考虑。
首先(xian)是平台面对的监管大(da)环境,在对唯流量(liang)论、过度娱乐明显限制的当下,选择内容升级、打造口碑精品,是有(you)其必然性的。
而聚焦品质提升的内容,除了向各方面表明内容升级的决心,也基本会被平台写进(jin)财报,提振内外信心,退可以装(zhuang)点门面,进(jin)可以打造品牌。
其次,平台应(ying)该也有(you)通过实验性内容,观察下一步内容发展方向的意图。
对于整个长视频行业,内容固(gu)化已经成为共同的问题。
虽然连续喊了四五(wu)年“多元、分众”,主流剧集内容依然是古偶和甜(tian)宠(chong),动漫还是奇幻IP改编,更别提两年无爆的综艺。因此,从视听(ting)层面做一点尝试(shi),对平台内容是有(you)价(jia)值的。
可以类比的是动漫领域,从去年开始各平台都(dou)有(you)发力风(feng)格化的尝试(shi),除了连续出台动画导演扶持计划,也分别推(tui)出了风(feng)格化内容,比如联合国内外顶(ding)级导演打造《TAISU PROJECT》,还有(you)已经上线的《雾山五(wu)行》《中国奇谭(tan)》等。
同时,“电影感”的实验往往伴随(sui)着较高的成本。各平台去年开始逐渐改善的财务状况(kuang),也成为类似项目发力的关键背景。
无论是对于长视频的形象建立,还是纾解行业集体性的内容焦虑,打造国剧“清流”的尝试(shi)都(dou)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尝试(shi)的价(jia)值,又该怎么评价(jia)?
形式or内容
其实,在平台有(you)意识地打造视听(ting)领域的实验剧之前,也出现(xian)过类似的内容。
悬疑剧在“迷(mi)雾剧场”爆火之后,该剧场第二(er)季开始就频繁在视听(ting)语言上下功夫,而且(qie)已经开始和电影导演合作,包括王小帅(shuai)、花箐执导的《八角亭谜雾》、张大(da)磊的《平原上的摩西》、冯(feng)小刚的《回响(xiang)》等。
事实上,类似电影导演“下凡”拍(pai)网剧,在行业里已经是常态,今年4月张艺谋还宣布将拍(pai)摄(she)网剧《英雄联盟》。
但在上述尝试(shi)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频繁的水土不服,在叙事语言上的过度,成为“电影感”进(jin)入剧集领域的明显问题。
那么,有(you)没有(you)“电影感”尝试(shi)成功的案(an)例?
比如前文提到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以及今年的《漫长的季节(jie)》。
这几部作品其实也有(you)前文说到的“电影感”特(te)点,不但在视听(ting)语言上都(dou)做了加法,包括表演等制作环节(jie)都(dou)非常加分;而且(qie)也都(dou)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细节(jie)上做得非常过硬,制作周期也都(dou)比较长。
而分析(xi)其优点,一是结合现(xian)实题材,带动了观众更强的共情感。
其实包括《繁城之下》《丝(si)绢(juan)案(an)》,讲(jiang)述的故(gu)事都(dou)有(you)很强的底层关怀性质,两部剧后期的很多台词,后来都(dou)成为中短视频平台的切条(tiao)热门,共情力并不差,但由于前期铺垫过长、入门门槛高,没能留(liu)住更多观众。
这就要说到第二(er)点,即视听(ting)语言的拓展,不能牺牲叙事信息量(liang)和节(jie)奏,而且(qie)要更注(zhu)重内容布局。《隐秘的角落》用前五(wu)分钟造就了张东升的“爬山”梗,就成为留(liu)住观众的勾子。
说白了,依然是形式和内容的平衡问题。
对于当下的剧集市场,观众最深层的需求依然是故(gu)事,先(xian)把剧本做扎实、故(gu)事讲(jiang)清楚(chu),才能说得上视听(ting)拓展。
这也是如辛爽这样的导演的价(jia)值,他本人有(you)很强的视觉系风(feng)格,但也有(you)把故(gu)事讲(jiang)清楚(chu)的能力,而且(qie)能把人物情感做放大(da)、共情。这样的素质,可能是未(wei)来对国剧导演的共性要求。
国剧“清流”有(you)其实验价(jia)值,视听(ting)拓展也是国剧的必修课。但如果能让实验作品“吃力也讨好”,或许(xu)对行业更具价(jia)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