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社区参与防治土地退化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13-07-17
实施机构:重庆市生态学会
日前,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人民生计成为三峡库区居民讨论的话题。受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资助的重庆市生态学会项目活动目前已基本完成,防治土地退化、提高改善社区居民生计、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等活动顺利开展,成效显著。
三峡水库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水库,三峡水库建成后,采用“冬蓄夏排”的反季节水位调度管理,每年10月汛末开始蓄水,10月底或11月初水库水位上升至最高水位175m,5月水位又开始下降,6~9月水位维持在汛期最低水位145m,库区水位从而呈现出以年度为周期的消涨变化特征,很大一部分库岸带成为消落带。消落带的形成使一大片区域无植被覆盖,对生态景观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依托于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重庆市生态学会已于2012年4月完成了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共和村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区的全部造林活动。截止目前,所有栽植苗木均生长良好,有着较高的存活率和保存率。项目实施区域200余亩消落带退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秋季过后,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受三峡库区水位调节的影响,位于海拔175m水位线以下的消落带部分植物在冬季处于水淹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三峡库区消落带的苗木逐渐露出水面。春季,苗木开始发芽生长。截止到2013年4月中旬,消落带已形成多种植物群落,项目实施区域已是一片绿色,与项目实施前的消落带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项目的实施,该机构已成功筛选出部分植物修复模式。目前,在消落带所造林地中已发现有野鸡等野生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消落带已从景观、生态安全等角度有了极大的改善。
开展项目考察时所拍照片
同时,在175m水位线以上,当地村民参与多用途林及经济林的栽植。经过冬季抚育,林木生长良好,社区范围内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5%。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项目实施区域的土地退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区,提高人民生计水平,重庆市生态学会积极开展提高土地生产力、开发并进行替代性生计培训等活动。2011年12月以来,项目已完成3个山坪塘维修改善工作,以及中低产田/地的改造,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项目实施期间,重庆市生态学会举办发展基于社区的替代生计培训,设计并制作完成相关培训教材4册。该项目因地制宜,通过培训,青蒿种植、非木质林产品竹笋、食用菌、养蜂成为社区村民替代生计来源,村民开展环境友好型社区替代生计的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提高村民生计方面积极探索,成功建立共和村雷竹种植及管理、共和村食用菌栽培、共和村蜜蜂养殖、共和村青蒿种植等农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该项目社区村民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技术交流等,理论联系实际,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提高其种植(养殖)雷竹/食用菌/蜜蜂/青蒿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改善生计。
2013年1月,重庆市生态学会通过成功举办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社区参与式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培训班,社区村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2012年11月17~1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GEF/SGP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女士与小额赠款项目国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冉东亚处长专程前来检查指导项目工作,检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对我们所开展的项目活动和已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勉励我们继续将项目工作做得更好。
此外,随着项目活动的开展,项目组人员多次对三峡库区忠县共和村项目点进行植物与土壤采样,并完成实验室的测试分析工作。目前已在《林业科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受本项目资助的科研论文3篇,为当地社区的具体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