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客绿色出行推动广州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发布日期:2015-09-07
实施机构:广州市海珠区拜客绿色出行宣传活动中心
绿色交通是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必由之路。而绿色交通的实现,靠的是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和非机动车的发展。非机动车主要是指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研究发现,小于3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自行车交通是效率最高和最具环境可持续性的交通方式。同时,自行车不会造成任何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和噪声污染。在道路使用率方面,自行车相对机动车效率较高,占用道路的行驶空间不及私人小汽车的三分之一。自行车还有利于增强全民体质,减少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等,所以鼓励城市非机动车出行势在必行。
2014年年底,在国家住建部的发文指导之下,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之下,广州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恢复慢行交通系统,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拜客绿色出行公益组织从2013年到2015年期间得到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资助,开展了大量的政策倡导和单车文化推广活动。
2013年1月,广州大学城与市区连接的小洲便桥被封闭检测,仅临时开辟1米宽的人行简易通道。该桥曾是大学城非机动车出行进城的唯一通道。同年5月,小洲便桥被鉴定为危桥,已被批准拆除。面对这种情况,拜客广州组织招募骑士联盟,以小洲便桥拆除危机作为契机,希望通过建立开放平台,让关心自行车出行的人讨论自行车出行的适宜环境和行动。
拜客绿色出行公益组织通过信访渠道向广州市建委、海珠区建设局、番禺区建设局提交有关留住小洲便桥的相关建议,也向广州市交委申请公开“小洲便桥拆除后的非机动车出行替代方案”。同年9月,拜客广州获邀与市建委领导会谈,确认市政府已经批准维修加固便桥。除了与职能部门的交涉,拜客广州还在新浪微博发起投票,逾一千七百人参与,96%参与者支持保留小洲便桥,制造了一定的话题讨论热度。2013年末,市政府进行小洲便桥维修加固工程立项和方案设计,并对小洲便桥维修加固施工进行招标。2014年1月,小洲便桥正式封桥,并于同年3月初正式施工,严禁一切行人和车辆通行拜客拜客绿色出行公益组织还与骑士联盟成员就“非机动车使用官洲隧道”的情况作出调研,并向市长信箱提交《关于小洲便桥封闭维修后的非机动车进出大学城的建议》。2014年8月,小洲便桥修复完毕,拜客广州与多名骑行爱好者、大学生在小洲便桥举行通车仪式,并庆祝成功留住小洲便桥。
在2014年9月,为响应世界无车日,组织号召300名普通市民推着自行车快闪过海珠桥的活动。同时,与TIDP合建了一个自行车车流量计数器,在华景新城BRT沿线记录每天的自行车车流量。
2015年1月,恰逢广州市两会即将召开,拜客通过组织调研、编辑《广州单车出行长征图》,提交给市政府,把自行车出行的问题反映给政府部门。另外,拜客在广州市两会期间,通过人大代表张冀提交了《关于完善地铁站换乘自行车设施的建议》的建议书,得到了广州地铁的答复。
项目从2014年开始启动自行车出行调研,调研在广州四个中心城区: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以及天河区展开,主要针对自行车出行状况与其配套设施做了调查分析,在每个城区中各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进行通畅、便捷、安全、舒适和人性化等五个方面的自行车道分析以及安全、舒适和便捷等三方面的自行车停车设施分析。经过数据处理分析,以下是其中一些结论:出行比例方面,相比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广州自行车出行比例较低,只有7%-8%。而在调查区域中,老城区荔湾区自行车出行比例较高,新城区天河区比例较低。道路设施方面:在调查区域中,海珠区的自行车道路设施评分最高。在停放设施的安全评价方面,越秀区自行车停放安全系数低,大部分停靠点无人看管。
调研报告于2015年5月在第二届广州绿色出行论坛上正式发布。该论坛由拜客绿色出行公益机构主办,论坛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拜客绿色出行公益机构《2014广州市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调研报告》发布会,二是慢行交通系统议题圆桌会议,三是是公共自行车系统议题。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媒体、业界的几十位热心人士协同联动,从民间发声,为推动广州慢行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起到催化作用。
在发布调研报告之前,特邀嘉宾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负责人刘怡致辞,她描述了当下交通改革的急迫性:“据我们统计,预计到2020年全球机动车达到13亿辆车,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广州的机动车数量可能会到七百万辆。交通会像发电厂和其他依赖于基础设施的行业一样,交通政策会导致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它的替代途径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拜客绿色出行公益组织推动广州慢性交通系统的建设,正式回应以上挑战而采取的行动。经过两年多以来的努力,拜客绿色出行公益组织在政策层面和社区参与层面都在渗透绿色出行的观念,在2015年9月14日,广州市常务会议上更审议通过了《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相信未来,广州市在绿色交通方面,会有更多的重大举措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