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自然圣境”调查活动圆满完成
发布日期:2018-12-10
三江并流地区是青藏高原南延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北起于西藏和云南的交界处,南至六库、兰坪县及丽江北部的石鼓和大具两镇;东与四川接壤,西同缅甸相邻;区域地处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该地区是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彝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德昂族、景颇族、汉族等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区域人口约44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271万人,占总人口的61%。
三江并流区域各世居民族多样的神山林、神树林是IUCN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 “自然圣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当地民族和社区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的支持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CBIK)于2018年4月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基于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社区景观保护支持与能力建设的项目。项目采用文献研究、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深入社区,收集和整理社区本底资料,分析“自然圣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项目自开展以来,先后完成了迪庆州巴珠村、吉迪村、石义村、柯功村和追达村,怒江州浪坝寨和片四河等7个社区的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发现,迪庆州5个社区“神山林”保护中藏族对神林的崇拜和禁忌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神山周围的森林被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开发,但神山从总体来看保护良好,民间保护成效显著。这与藏族传统文化和信仰的浓厚与传承密不可分,但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社区不同群体对神山的敬畏程度是不一样的,如: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小孩;当地村民认为主要原因是有些年轻人已经不懂禁忌、礼仪。传统文化与信仰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致使这些习惯法的约束力变差,从而影响了保护的持续性。
在怒江地区和丽江地区的调查显示,当地社区的“水源林”普遍保护较好,但与此同时,水源林的保护也压缩了当地社区的生存空间,如何解决社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的水源林保护是关键。
基于社区调查结果,项目旨在搭建当地政府、社区、环保NGO,保护机构之间的交流对话的平台和桥梁,为社区层面的景观保护提供先导性的行动规划,推动三江并流地区社区景观保护机制建设。2018年11月7日至8日,CBIK组织了 “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社区景观保护支持与能力建设”区域性研讨会。此次会议共有8个报告,涵盖项目背景介绍、工作方法培训以及成功案例分享。
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和讨论,会议总结了许多在社区景观保护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 “神山林”、“神树林”,“水源林”的偷砍滥伐问题,社区垃圾问题以及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等,社区代表积极发言、建言献策,针对社区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SGP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指出:“社区景观的可持续管理需从6个方面出发,即,景观基线评估、景观行动计划、选择评价指标、实施行动计划、监督与评估与适应性管理”,为项目方案提供了总体规划思路。
会议最后,项目负责人、CBIK秘书长杨立新为本次会议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切合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社区群众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坚力量,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推动社区全面发展的最主要方式。”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各世居民族多样的“神山林”、“神树林”、“水源林”不仅对动植物迁移或扩散起到了“廊道”或“踏脚石”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它是社区层面参与资源管理和社区共管的“原型”和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变化,这些基于传统文化和信仰保护的“神山林”、“神树林”在三江并流地区受到威胁而逐渐被弱化。这次会议的召开,将社区调查结果和社区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总结分析,并借鉴现有的成功案例,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社区景观保护规划方案,为下一步推动三江并流地区社区景观保护机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