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中国项目启动会暨NGO能力建设培训会在京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1-03-30
2021年3月24日至26日,来自9个受赠机构的18位代表齐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参加了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第七执行阶段第一年的项目启动会暨NGO能力建设培训会。
在培训会的第一天,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首先为机构代表详细介绍了与全球环境基金相关的多边环境公约、小额赠款项目的历史及五个重点工作领域、小额赠款计划自下而上和以社区为主体的工作方法;随后她就“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对实施机构进行了培训;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参会代表们进一步理解项目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项目助理鲁梅佳介绍了项目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并通过当堂测试的方式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加深理解,为规范管理项目打好基础。
培训会第二天,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幽泓老师为参会代表梳理了民间组织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制度转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与社区治理组织和民间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演变与发展。陈老师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民间组织在参与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还用实例说明了在社区事务中要特别需要重视发挥女性的力量。
阿牛公益理事长唐莹莹老师紧接着为大家讲述了她在北京的乡村和城市协助社区成功实行垃圾分类的经历。唐老师认为,人是社区治理的核心,民间组织是社区的协作者、支持者和陪伴者;垃圾分类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自主的分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街道、社区党委、居委会、居民、志愿者、物业公司、民间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环卫清运公司等利益相关方的通力合作。
来自中华女子学院的李莹老师在下午的议程中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用生活中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案例生动的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要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通过促进性别平等来实现绿色发展。通过参与式的讨论和分析,参会代表提高了在项目实施中纳入社会性别敏感度的工作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培训会第三天,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首先为大家重点介绍了社区保护地的概念、特征、国际国内政策以及社区保护地国际注册的相关事项,并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社区保护地,桂西南社区保护地以及自然圣境类型的社区保护地为案例,讲述了小额赠款计划如何因地制宜的支持社区作为自然资源的治理主体,持续为社区赋权,实现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赢。
作为小额赠款计划的实施机构负责人,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的邓仪老师分享了他30多年来在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他们机构在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支持的社区保护地为例,说明了什么是社区内生式发展,以及如何让社区成为保护的主体。在对具体案例进行分组的参与式讨论环节,参会代表对项目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热烈讨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通过案例的分析,邓仪老师引导参会代表思考民间组织在公益项目中作为服务者的定位,强调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提出支持村民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内生式社区工作方法。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研讨会中,受赠机构代表们也进行了项目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在会后对参会代表进行的会议评估反馈调查中,100%的参会代表认为对培训会的组织非常满意或很满意;100%的参会代表希望今后了解更多培训相关领域的知识;100%的参会代表认为这样的培训有必要向新的项目实施机构继续开展。
截至目前,小额赠款计划已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持130个项目,工作领域涉及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危险化学品和垃圾管理以及国际水域。小额赠款计划将继续致力于减少贫困,环境保护,社区赋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