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零废弃社区网络建设与知识生产项目”主题工作坊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3-05-05
废弃物问题是全球最紧迫的危机之一,根据2021年联合国环境署规划署(UNEP)数据,全球城市一年产生约22.4亿吨固体废物,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38.8亿吨,目前仅有55%的城市固体废物得到妥善处理。这些废弃物加剧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损失以及污染这三重地球危机。为此,联合国于2022年12月通过决议,把每年3月30日作为国际零废物日。在此背景下,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将是可持续发展、探索社区低碳实践的重要载体。2022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携手万科公益基金会,启动了2022 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零废弃社区发展项目,支持了5个零废弃社区示范项目。
2023年4月25-26日,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作为5个受赠机构之一,主办了“零废弃社区网络建设与知识生产项目主题工作坊”,旨在帮助受赠机构完善项目模式,反思和提炼项目执行经验。来自10余家单位的30位代表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参加了此次活动。
4月25日,工作坊开幕时,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女士致辞,回顾了5个零废弃社区项目的进展,并表达了对项目成果,包括制作零废弃社区模式探索案例集的展望。万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总监、UNDP-GEF-SGP国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源博士致辞,回顾了万科基金会对社区废弃物管理的聚焦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贡献。
在工作坊中,来自四个机构的汇报人分享了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北京现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岷江小区项目,结合生活垃圾分拣设备的基础设施,推广了居民零废弃的理念;中关村绿创的北京路劲世界城项目,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就地资源化,正致力于实现垃圾闭环管理,并结合互联网+智能分类平台应用进行垃圾处理;青岛城阳街道和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低碳学校和园区的协同创新,扩展了项目的示范效应,并正在尝试共建零废弃花园;深圳湖石海洋科技研究院的TOD国际智慧产城未来社区项目,正致力于减少甲烷排放,构建集产业研发、商业和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城市空间,实现产城融合的集约土地利用。
在每个项目的问答环节,提问者时常抛出切中肯綮的问题,例如 “影响零废弃最严重的是有价值的物品被抢走了,而没有价值的垃圾没有人要,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广”,或者是针对垃圾分拣、堆肥、甲烷减排等具体技术路线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与汇报人就问题的核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4月25日下午的议程中,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的李大君对零废弃社区项目案例的知识生产框架进行了分享,总结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思考和启发。北京阿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唐莹莹进行了《多方利益相关者调动与零废弃社区建设基层赋能》分享,介绍了从建设部社区的零废弃团队从赋能到常态化运营的经验,特别是撤桶并站、定时投放模式的实践情况。
之后,各合作方代表们关于“零废弃社区建设的关键节点管理与多方共建”进行了圆桌对话。在复盘环节,每个人用一句话反馈收获,有来自技术部门的参与者认为“零废弃社区不仅是技术挑战,更多是社会治理问题”;而另一位来自传播岗位的参与者说,“比起具体的人的层面,看到了企业和技术在零废弃行动中的角色”,每个人都收获了更多元化的视角。
4月26日上午,项目机构以四个小组为单位,根据前一天学习到的实践经验,对各自项目进行优化设计,然后汇报了经过迭代后的零废弃社区方案,接受了专家的点评和提问。参会者们通过讨论零废弃社区建设中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加强了合作伙伴关系。然后,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付涛先生以《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案例集》为例,分享了公益组织案例共创的知识生产路径。
4月26日下午,各合作方代表参观了中关村生态花园与村史馆、双榆树中心小学及科学人文体验街区。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理事长彭文洁女士介绍了“北京高密度城市社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阐释了中关村村史馆、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的家-校-社区合作框架以及多样化公众教育模式。
经过两天的工作坊,各项目机构在开放的对话和协作氛围中加强了联系,并及时分享了项目进展信息。参会者们进一步把握了零废弃社区建设的关键节点问题,并以共创的形式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从行动到行动研究和实践知识生产的视角。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污染挑战,建设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