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海洋废弃渔网回收激励机制与再生高值化利用试点项目
发布日期:2024-06-07
执行机构:中华环保联合会
废弃渔网对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塑料渔网即便沉入海底,也会对珊瑚礁等海底生态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并对海洋生物如海龟和珊瑚生长产生灾难性影响。废弃渔网属于一次性塑料,其回收管理是正在谈判中的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的一项内容。
由于渔网难以清理,且多为一次性使用后即丢弃,一旦进入海洋,打捞成本极高,需动用专业船只、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和运输设备。因此,减少废弃渔网污染海洋的首要举措是减少废弃渔网有意或无意的排入海洋,在合理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回收渔网,减少其丢弃到海洋从而造成海洋污染。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中华环保联合会负责在三亚市实施“海南省三亚市海洋废弃渔网回收激励机制与再生高值化利用试点项目”。项目的目的是全面了解三亚地区渔网的使用、废弃与回收现状。提出针对废弃渔网回收和可持续再生利用的政策建议,旨在提高渔网的回收率和再生率,减少回收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并降低废弃渔网被遗弃在海洋中的比例。此外,项目还将制定废弃渔网的可追溯性和再生减排量化标准,以提高当地渔民和游客对渔网回收与再生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项目致力于增加当地妇女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渔网回收调研
自2022年12月起,项目团队成员在三亚地区对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陵水渔港、崖州科技城无废城市展示中心、梅联新村等关键收集点进行了详尽的调研,以制定适合当地的项目参与模式。
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牵头,联合各机构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在海南省三亚市面向政府机构、渔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NGO)等利益相关方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并据此开展了全面的基线研究分析。
图1-1 项目组启动会议
图1-2 走访三亚市农业局渔政科
图1-3 走访梅联新村渔网修补
图1-4 走访崖州湾渔港码头渔网点
图1-5 走访渔网回收商
图1-6 走访三亚回收点
图1-7 走访陵水渔港渔网回收商
图1-8 调研陵水渔港渔船渔网材料
2023年6月8日,项目组在三亚市举办了项目中期会议,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汇报和分享。调研结果显示,三亚市渔民主要使用的捕鱼工具为刺网。由于刺网的回收价值较低且打捞成本较高,目前当地尚未建立完整的回收和高价值再生产业链,导致废弃渔网普遍被丢弃进入海洋。此外,调研还发现,尽管三亚市渔民对提高渔网回收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行动受到回收价格和回收便利性等因素的限制。来自国内渔网回收和再生领域的十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中,来自舟山绿色海洋气候中心、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塑答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分别分享了在社区层面开展渔网回收的经验和调研成果,以及如何引导渔民行为的转变。
图2 2023年6月8日在三亚召开项目中期会议
开发渔网回收溯源标准和小程序及回收点建设
由于渔民对废弃渔具的生命周期管理及末端处理的认识相对有限,建立废弃塑料的溯源管理体系是解决海洋废弃渔具问题的关键。通过回收和再生废弃渔具,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团队联合国内顶尖专家,着手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24年2月成功制定并发布了团体标准《海洋捕捞废弃塑料回收可追溯性评价和再生碳减排核算指南》。该标准为海洋捕捞废弃塑料的回收、可追溯性评价以及再生过程中的碳减排核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在该标准的基础上,项目团队进一步开发了渔网溯源小程序,旨在提高渔民对废弃渔具回收和再生的认识,促进废弃渔具的溯源管理。通过这些措施,项目团队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善的废弃渔具回收和再生体系,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图3 项目召开团标专家研讨会
图4 全国团体标准网站标准发布标准信息
图5 废弃渔网回收溯源小程序
2024年2月,项目在梅联渔村成功设立了渔网示范回收点,并选定了渔网回收商,同时启动了小程序的使用。这一举措标志着项目在废弃渔网回收和再生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24年3月29日,项目组在三亚组织了一次针对社区回收溯源的项目研讨会,旨在探讨溯源标准和社区零碳活动的方法学,为社区层面的废弃渔网回收和再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同日,项目组还召开了主题为“废弃渔网溯源与零碳社区交流会”。在此次会议上,项目组发布了渔网溯源小程序和首款废弃渔网回收再生AI小助手。AI小助手汇集了近年来在废弃渔网领域内的国际和国内文献、研究报告,并经过大数据模型训练,具备提供相关知识问答,进行海洋知识科普教育,废弃渔网回收再生问答的能力,可应用于学校、社区、NGO层面的宣传和教育。
图6 废弃渔网回收再生AI小助手
图7 项目召开废弃渔网溯源与零碳社区交流会
废弃渔网高值化再生产品和知识产品
在高值化产品开发方面,项目始终致力于开发利用废弃渔网再生的纺织产品,进一步扩展了废弃渔网材料的应用范围,从尼龙扩展到聚乙烯材料。项目采用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包括清洗、造粒均化、调色、注塑等至少21道工序,将废弃的聚乙烯渔网加工成运动飞盘。本项目已在沿海地区逐步建立了回收站点,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布局。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废弃渔网的回收率,也为废弃渔网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推动高值化产品开发的公众教育方面,项目组在三亚瑞吉酒店设立了示范店,展示海洋渔网再生产品,向公众展示了废弃渔网回收和再生的潜力和价值。
图8利用废弃尼龙渔网材料再生的沙滩裤和废弃聚乙烯渔网再生的飞盘
2023年12月,项目组参与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在三亚举办的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项目计划的国际研讨会,主题为“遏制亚洲河流塑料垃圾向海洋排放”。同年11月,项目组成员作为非政府组织(NGO)和企业专家代表,参加了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塑料公约第三次谈判大会(INC-3)。在此期间,成员们还出席了塑料污染中国NGO行动论坛,并在论坛上介绍了本项目和海报展示。2024年3月30日,国际海洋环境领域著名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MPB)的主编在梅联村的项目点进行了调研考察工作,以深入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
图9 项目组参加在三亚在华东师大海南研究院举办的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项目计划“遏制亚洲河流塑料垃圾向海洋排放”国际研讨会
图10 2023年11月10日项目组成员参加在内罗毕塑料污染国际文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三次会议(INC-3)期间举办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塑料污染的参与和实践”研究会
图11 国际专家在三亚与渔民和项目组交流
项目组还积极在三亚地区的学校开展了系列讲座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项目组成员机构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对每场讲座活动进行了在线直播,吸引了数千人在线观看。项目团队已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发布了四篇科普知识文章和专家撰写的专业论文,《中国海洋渔网回收再生的可行路径分析—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已被学术期刊《中国可持续发展评论》正式接受。此外,相关的课程正在录制成视频节目,并可与小程序结合带动公众打卡参与。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有效地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提升了公众对海洋渔网回收再生重要性的认识。
图12 项目组在三亚学校进行讲座活动
图13 项目组在微信号开展宣传教育
实现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废弃塑料的循环利用率,并增强废弃渔网的纯度与回收效率。为此,建立一个市场化的废弃渔网回收系统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闭环管理体系。项目建立企业、非政府组织(NGO)、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作机制,确保废弃渔网回收再生,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