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项目动态
首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动态

动员社区志愿者 共同守护斑海豹

发布日期:2025-01-17

执行机构:盘锦湿地保护协会


图片 1.jpg


辽河入海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东郭镇三道沟自然村是盘山县国家一级渔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洄游种群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重要分布。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物种生存面临许多困境,在斑海豹繁殖的辽东湾结冰区,既不属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范围,也不属于本地的渔政部门管理范围,也在大连国家级斑海豹保护区保护范围之外,繁殖季节的管理的缺失,给盗猎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2019年春节期间就发生了盗猎斑海豹100只,死亡39只的特大斑海豹盗猎事件。除了人类盗猎致使斑海豹种群数量减少,原始栖息地破坏,致使斑海豹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致使斑海豹食物短缺;海域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严重威胁着斑海豹的生存。在辽河口栖息的斑海豹也面临着类似的威胁。其中,社区渔民在斑海豹上岸点和觅食海域的过度捕捞行为,直接威胁着斑海豹的食物来源;渔民使用的定置网、拖网、流刺网等网具,易造成追逐鱼群的斑海豹、东亚江豚等国家保护动物被渔网纠缠而溺亡。


为了保护辽河口的斑海豹,2023年12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盘锦湿地保护协会正式启动了意义深远的“社区参与的辽河口斑海豹保护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已取得多项成果。


图片 2.jpg


在三道沟社区、二界沟社区、圈河社区渔民的深度参与下,项目整合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盘锦市自然资源局、盘山县农业农村局、盘山县海警工作站、盘山县检察院公益诉讼科、盘锦市渔民协会、盘山县渔民协会多方资源,坚持在斑海豹繁殖期、上岸季进行日常巡护、广泛搜集斑海豹动态信息,坚持全过程监测斑海豹洄游规律,动员社区渔民和社会各界志愿者清理海岸垃圾和渔网。这些举措为西太平洋斑海豹构建起坚实的生态防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期间,项目将一起疑似盗猎事件报告给相关部门,救助了一只被困的斑海豹幼崽,这只斑海豹幼崽在省海科院喂养救治之后,放归大海;项目建立了50余人的渔民船长志愿者队伍,连续多年进行斑海豹上岸点、上岸数量的监测,2021年在保护区内发现海豹181只,2022年发现253只,2023年发现302只,2024年发现辽河口湿地栖息繁殖斑海豹393只,创历史新高。


图片 3.png


项目还在渔业社区的渔船码头这一关键区域,搭建了具有显著警示作用的标识,精准划定斑海豹的上岸点及觅食海域范围,以直观的视觉信号引导渔民在日常作业中主动规避这些敏感区域,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活动对斑海豹的潜在干扰。同时,从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项目团队精心策划并组织了6场大型社区宣传活动,参与人数共计489人次,其中女性约232人次。项目采用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向社区居民,尤其是渔民群体深入普及斑海豹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价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通过这些高强度、高覆盖的宣传教育举措,项目成功地将斑海豹保护理念植入社区居民的心中,激发了他们的保护自觉性与责任感。通过协会和渔政海警的共同宣讲,社区渔民已从被动接受保护要求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报告斑海豹的活动踪迹信息。此外,54艘在籍渔船在捕捞作业中积极调整作业路线与时间,确保不与斑海豹的上岸和觅食行为发生冲突。项目还促使渔政部门对于扰斑海豹的行为进行警告。上述举措实现了社区与斑海豹在有限海域空间内的和谐共处。


图片 4.jpg


项目还招募社区渔民志愿者50人,其中女性10人,并建立了电子档案。项目与渔民签订生产作业远离斑海豹上岸点的承诺书50份,并开展了四次渔民培训活动。2024年1月10日,工作人员前往二界沟社区,开展培训活动,并进行斑海豹基本常识、救助流程培训和法治宣传,进一步提升渔民斑海豹保护和法律意识。4月25日,在南小河社区开展培训会议,培训巡护时“水印相机”的使用方法及斑海豹的救助识别、救助流程。5月29日,项目在辽河口三道沟渔港进行授课,对斑海豹救助识别、救助方法、救助流程、法律手续等进行详细讲解。社区渔民、渔政、海警执法人员、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30多人参加了培训。6月28日,在二界沟渔民社区,项目与盘锦市渔民协会共开展斑海豹救助培训活动,增强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救助能力。为了让渔民们更好地参与到救助行动中来,协会还为渔民们发放了统一的斑海豹队服。以上四次渔民培训,受众人数71人,其中女性20人。


图片 6.jpg


在斑海豹监测工作方面,项目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了一套多维度、高精度的监测体系。每日定时利用无人机对斑海豹上岸点及周边长达10公里的海岸线进行航空拍摄,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与视频资料,同时,详细记录拍摄当时的天气状况、潮汐水位变化以及风力强度等环境参数,将这些数据整合纳入综合监测报告之中。此外,借助社区渔民志愿者队伍建立的辽河口海洋动物信息救助群这一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广泛收集渔民在出海作业过程中偶然获取的斑海豹、江豚等海洋动物的实时信息,实现了对斑海豹上岸点、上岸数量、回游时间等关键数据的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监测。2024年斑海豹数量较2023年增加30%,超出我们预期10%。


图片 7.png


在2024年1 -2月的斑海豹繁殖关键时段,项目随同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志愿者共赴辽东湾结冰区进行斑海豹巡护。项目通过巡护发现一艘疑似盗猎船只,已经向当地海警和保护区报告。项目在巡护中密切关注斑海豹在冰区的栖息状况与生存需求,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危险与威胁,如冰层破裂导致的斑海豹被困风险、非法捕猎者利用冰面隐蔽接近斑海豹等情况。同时,在斑海豹的繁殖季与上岸季,项目组精心组织渔民志愿者开展反捕猎巡护专项行动30余次,巡护了15公里海岸线,通过加强巡逻频次、扩大巡逻范围,有效提升了对斑海豹繁殖与上岸区域的安全管控力度,有力地保障了斑海豹在繁殖与上岸期间的生命安全。


项目组高度重视斑海豹栖息环境的整治与优化工作,联合了社区与本机构志愿者,先后开展了4次针对斑海豹上岸点废弃渔网的专项清理行动,清理渔网共计3650千克,清理范围覆盖了从门头岗至三道沟海域这一斑海豹近三年主要上岸区域,有效消除了废弃渔网对斑海豹造成缠绕、划伤甚至致死的潜在风险。项目还先后组织了6场大型海岸垃圾清理行动,对海岸带区域内的各类污染物进行全面清理与分类处理,清理的垃圾共计5吨左右。这些行动显著改善了海岸生态环境质量,为斑海豹营造了一个安全、清洁、稳定的栖息与繁衍环境。


图片 9.jpg


着眼于社区的长远发展与斑海豹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项目组于2024年11月13日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盘山县三道沟渔港组织召开了渔民社区座谈会,参会人员有渔民船长代表、渔港监督、渔政工作人员、政协委员、盘锦湿地保护协会工作人员。会议围绕渔民替代生计路径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渔民们结合自身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与对当地海域生态环境的深刻理解,踊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想法与建议,如发展生态旅游观光渔业,在严格遵循斑海豹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海上观光线路与观光内容,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海洋生态魅力的同时,为社区渔民创造新的经济收入来源。11月29日,项目以“社区替代生计”为核心,由盘山县政协主席孙丽颖、双台子区人大代表曹永泉、盘山县政协委员孙刚、原盘锦市副市长陈斯来、盘山县水利局副局长田继辉、原盘山县统战部部长李元彪、盘山县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中队办公室主任李跃,盘锦湿地保护协会田继光主任等,共同探讨替代生计,发展休闲渔业这一议题。盘山县政协委员孙刚将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提案,提交至政协盘山县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进行审议与决策,力求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推动社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与斑海豹保护工作的长期平衡与良性互动。


截屏2025-01-17 10.11.10.png


目前,“社区参与的辽河口斑海豹保护项目”在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多元策略的协同推动下,正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且高效的保护体系,不仅为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河口地区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也为沿海社区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标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示范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推广意义。未来,本机构将继续秉持科学保护、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和社会各界的持续支持下,不断优化保护策略与措施,加强社区合作与公众参与。比如在周边社区开展每月至少一次的海洋生态保护知识讲座与培训,竖立警示标识,与社区合作,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斑海豹繁殖季和上岸季的巡护,保持反盗猎的震慑力度。项目还将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海洋生态保护科普平台,以保障斑海豹盗猎事件不再发生,斑海豹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斑海豹数量以每年20%的递增,使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种群数量不断壮大。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