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与渔民携手共治海洋塑料垃圾的创新治理模式
发布日期:2025-04-24
实施机构: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
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环境挑战,而社区与渔民的深度参与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绿海中心”)启动“社区组织参与海洋塑料(弃置渔具)减量治理推广示范项目”,以岱山县高亭镇为核心区域,通过创新机制动员渔民、社区及信息化力量,探索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新模式,助力海洋生态保护。
科技赋能,打造海洋垃圾治理数字化平台
项目率先引入数字化手段,开发“绿海卫士”小程序,实现渔船作业垃圾的实时上报与动态管理。目前,已有6艘休闲渔船和38艘传统捕捞渔船加入试点,渔民在作业过程中将发现的塑料垃圾带回港口,岸上对接人通过小程序记录垃圾种类、数量及重量。截至2025年4月,已有6艘休闲渔船和8艘传统捕捞渔船使用小程序进行上报,累计上报数据500余条,回收海洋塑料垃圾超10吨,为后续治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图1 绿海卫士小程序界面演示
图2 渔民从渔船带回垃圾岸上师傅负责对接处理
深入调研,凝聚多方共识
绿海中心在高亭镇政府的配合下,开展了多次社情调研,走访了舟山4个渔业社区,与200余名渔民、渔嫂及基层干部座谈,收集问卷200余份,梳理出渔民对垃圾治理的痛点与需求。同时,召开“海洋塑料治理专家研讨会”,邀请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等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技术路径与政策建议,形成《舟山渔场渔船作业海塑垃圾调查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3 海洋塑料治理专家研讨会
社区动员,激发渔民内生动力
项目通过回收垃圾物资补贴与签订“渔船无弃”协议的形式,鼓励渔民主动参与垃圾回收。此外,绿海中心联合高亭镇政府,组织了一场大型环保培训活动,覆盖渔民家庭200余户,普及海洋塑料垃圾的危害并提高了渔民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召开“先锋示范船表彰大会”,表彰积极参与的渔船与个人。目前,试点社区垃圾回收率提升,渔民参与意愿显著增强。
探索可持续治理模式
为形成长效机制,绿海中心推动建立“海上采集—渔港转运—回收分类—高值化利用”的协同机制。一方面,计划对接海洋与渔业局与第三方企业,在高亭镇设立“海洋垃圾集中回收站”,实现分类暂存与定向转运;另一方面,努力对接回收企业,将回收的塑料垃圾高值化利用,打通“回收-处理-再利用”产业链。
图4 渔船表彰大会
未来展望:直面挑战,持续推动海洋治理升级
尽管项目在社区动员与垃圾回收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参与渔船数量有限、技术手段的精细化程度不足、渔民长期参与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治理效果的进一步扩大。绿海中心深刻认识到,海洋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以更务实的态度持续推进。
下一步,绿海中心将通过先锋示范船影响更多的渔船主动参与海洋垃圾带回;计划对接回收企业,完善回收机制的闭环形成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完善积分奖励长效体系,激发更多渔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守护”。“海洋治理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向前。”绿海中心将继续携手政府、企业、社区与其它社会组织,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努力让舟山的碧海蓝天成为全球海洋保护的生动范例。
图5 项目成员与渔民在渔船现场分拣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