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项目启动会暨NGO能力建设培训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2-03-22
2022年3月16日至18日,来自10个受赠机构的26位代表齐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参加了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启动会暨NGO能力建设培训研讨会。
在培训会的第一天,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女士首先为机构代表详细介绍了全球环境基金及多边环境公约的相关背景,小额赠款计划的历史,五个重点工作领域及项目在中国取得的成果。随后她介绍了小额赠款计划自下而上和以社区为主体的工作方法,就“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法”对项目实施机构进行了项目日常管理的培训,强调了在项目管理中规划,监督和评估相结合的重要性。紧接着她介绍了小额赠款项目监督与评估的工具,项目宣传和知识管理的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参会代表们进一步理解项目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下午的会议中,项目助理鲁梅佳介绍了项目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并通过现场测试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加深理解,为规范项目管理及财务管理打好基础。
在培训会的第二天上午,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林草局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站站长廖宝文做了题为《红树林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的报告。他的分享包括了国家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关背景、红树林概述、中国红树林苗圃现状、红树林滩涂造林生境宜林改造方式、国内外红树林修复技术及案例、以及红树林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廖老师的分享为即将开展红树林修复的项目实施机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和方法,参会代表们也纷纷就各自项目拟开展的活动向廖老师提出相关技术问题,并一一得到廖老师耐心的解答。
接下来,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的武江越副研究员介绍了海洋废弃物管理政策法规及案例研究。武老师的报告包括了海洋废弃物、行政管理措施和国内外案例分析。他的分享让与会者认识到海洋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治理海洋废弃物的紧迫性。他特别介绍了海洋废弃物的来源,世界各国、各地区海洋废弃物的管理措施以及监测海洋废弃物的实操方法,让与会代表对海洋废弃物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
下午,中华女子学院的李莹教授向参会代表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用国内外以及日常生活中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案例生动地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要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她特别强调了项目实施中不仅仅应该注重科学,还应该“看得见人”,首先将女性作为同男性一样拥有平等权利的独立个体来考量,在项目设计中识别出女性平等参与的障碍,并采取相应措施扫除这些障碍。随后,与会代表分组讨论了如何在自己的项目中纳入社会性别的视角,促进女性和男性平等参与项目设计、实施和决策。通过参与式的讨论和分析,参会代表提升了社会性别意识,了解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提高了在项目实施中贯彻性别平等的能力。
在培训会的第三天,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理事长邓仪老师分享了他三十多年来在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实践中的经验与反思,并以他所在的机构在三江并流老君山地区开展的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为例,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什么是社区内生式发展,内生式发展的基本原则、工具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他特别介绍了内生式发展的工具——项目竞争和村寨银行,强调了公共决策,公共实践,利益相关方公平的分担责任、权利及利益在公益项目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邓仪老师同参会代表一起,就未来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热烈讨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邓仪老师带领参会代表思考在实施项目中,机构和社区所扮演的角色,强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以村民为主体,建立自组织、产生适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制度、社区自主决策的重要性。提出支持村民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内生式社区工作方法。
研讨会的最后,刘怡女士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她鼓励与会代表重视环境保护中人的因素,着重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地关系。同时,她强调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通过基线调研摸清当地情况,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避免地方局限性,找到适合当地的解决方案。最后,刘怡女士强调项目的可持续性,建议参会代表梳理项目逻辑,思考社会组织自身的定位,以及与当地社区的关系。
截至目前,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已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持总计151个项目,工作领域涉及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危险化学品和垃圾管理以及国际水域。小额赠款计划将继续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生计改善和社区赋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