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共识推动能力建设,共创海南环境组织行动网络
发布日期:2023-06-23
实施机构: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海洋对经济发展和社区生计至关重要,到2030年海洋产业将为全球约400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021-2030年是联合国的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是通过综合研究弥补知识差距、建立全球行动能力的关键十年,将采用自下而上的区域驱动模式在各级采取行动。2023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海洋星球:潮流之变”,联合国倡导全球公民守护海洋。
2022年1月起,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渔”)开展为期两年的能力建设及行动网络搭建项目,旨在通过在会文镇的共学、共创、共同实施保护行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同时探索一种真正可持续的模式,发挥社区的生态价值、产业价值,促进支柱产业朝“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坐拥被誉为“教科书式的热带海岸”的滨海湿地,拥有罕见的、阶梯式分布的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水产养殖作为会文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超十亿元,然而由于产业发展与滨海湿地治理存在矛盾、长期粗放发展,面临水体淤泥、悬浮颗粒物增加及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目前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智渔先后走访了4家海南在地组织,访谈各组织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并前往其他组织的项目地如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乐东镜湖芬芳书院,以及项目落地点文昌会文湿地周边的南兴村、冠南村实地考察;撰写了《海南环保组织社区工作赋能需求评估报告》,并委托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制定《海南环保组织能力建设课程策划方案》。
项目还搭建起以9家海南在地环保组织为主体,共计24人的行动网络,网络成员分别来自智渔、松鼠学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海南和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海口火山田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COWOC吾岛吾学、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琼海怀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网络成员的关注领域多元,横跨可持续渔业及滨海渔业社区发展、罗非鱼养殖产业发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物种保护、自然教育等。
项目建立了一套综合培训方案,形成“学+练+督导”的学习模式。整套课程围绕线下的工作坊和社区实地参访,延伸出读书会、专题分享、协作实践及复盘等多样活动,鼓励参与者在工作中实际应用,并由协作导师提供持续陪伴和专业督导。
在能力建设过程中,组织方发现部分参与者缺乏实践机会,于是把共学工作坊和社区实践结合,如第一期和第二期工作坊就分别选在镜湖、荣山寮举办,并设计小组行动,让参与者“就近”应用所学,在社区背景中对特定问题讨论;每期工作坊结束前,均设置机构间信息同步环节,参与者可以在了解其他机构的行动动态,匹配实践场景,自主选择作为合作方或志愿者加入其他机构工作。目前,行动网络内部已促成了不少自发的合作,正在持续发挥多元协作和资源共享的力量。
依托项目这一载体,网络成员参与了多个共创行动,如爱鸟周活动、共创“生态赶海”工作坊、联合发起十条“生态赶海”行动倡议、自然笔记大赛、海南省湿地日主场活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社区调查、“让渔回家”渔村公益影像展南兴村站、文昌会文海草床公民科学监测、由海南律协发起的环境诉讼座谈会以及世界海洋日北港岛“生态赶海”体验活动。
通过项目的实施与推进,网络成员不仅拥有了不独行的力量,还开始寻求“破圈”,希望能跨出NGO组织的圈层,创造更多的跨领域对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行动网络还吸引到职业律师、乡村规划师、大学生行动者等新伙伴加入,为后续项目落地补充政策法规认知、规划思维和在地经验。网络成员们也进一步厘清了愿景、现状和障碍,形成了初步的行动与策略共识,明确了分工和下半年工作计划:首先,通过“内修”加强对会文镇的了解,掌握科学性基础资料、融入社区;然后通过文化活动、社区支持与培育、对外的宣介传播,引导行动并吸引更多外部关注。其次,从多渠道寻找资源,建立外部支持系统。最后,从社区里、网络内部和外部分别识别合适的行动者。
为激发更多跨组织协作行动,智渔持续搭建线上知识库,同时结合工作坊培训内容编制《共学手册》,为后续的工具包转化打下基础。此外,智渔注重项目内容传播,已陆续发布项目相关推文7篇,梳理项目执行和跨组织协同经验,让本项目共学主题(社区参与式协作、协作式领导力及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得到进一步传播。
基于前期共学与共创的成果,下一步,海南跨组织行动网络中的参与者们将带着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热情,继续投身社区共创,以“思考-行动-再思考-再行动”的模式,不断发展 “做中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