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社区主体性与自组织,实践生物-文化多样性保育
发布日期:2024-12-11
执行机构:防城港市志愿者促进会
江坡村位于广西防城港市十万大山北麓,紧邻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民多为瑶族,100多年前迁居于此。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林业资源有着紧密的关系,依赖度较高。当地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八角和玉桂经营、采割松脂等。农户林业经营以经济收益为重,林业树种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思维。近些年,当地林业病虫害(如炭疽病)频发,村民的防治手段主要依靠农药。同时,社区忽视文化、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治理理念,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待增强。
2023年1月以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的支持下,防城港市志愿者促进会与江坡村委会合作开展“广西防城港瑶族社区农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项目基于社区需求,秉承社区为主体的理念,通过营造公共空间,增进社区村民的交往互动,撬动社区自组织的形成;通过组织村民学习交流,提升村民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社区构建环境与资源的公共管理制度,促进社区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资源;通过林下种植适合当地的药用植物,探索生计多样化。
项目初期,项目团队成员多次前往江坡村的5个村屯进行社区调研,组织项目启动会议,与村委会人员及社区村民代表回顾、反思以往的社区项目经验(如社区讨论不充分的项目不宜实施)。同时,项目团队收集村民的社区项目发展需求,形成江坡村社区发展项目意愿清单,如开展走马胎林下种植药用植物、修建林间小路、传承瑶族祈福文化、外出交流民族文化传承等。
自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项目已经组织村民开展三次外出交流学习活动,先后到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广州从化仙娘溪村社区、玉林药材市场进行交流,共有22人次参与,其中女性10人次。通过与不同社区村民进行交流,瑶族村民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关注到不同的社区互助发展模式、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村民认识与经验的拓展,利于推动新的社区行动实践。受此影响或启发,村民自组织的传承瑶族祈福仪式及瑶族山歌活动也陆续在社区开展。外出交流瑶药市场行情及技术,则有利于推动村民建立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为林下种植瑶药的销售探寻空间与机会。
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方面,江坡屯村民就河流鱼类保护进行讨论。此前本村及外村村民多在河流中电鱼、毒鱼、炸鱼,导致河流内的鱼类急剧减少。为可持续利用鱼类,江坡屯经过多次村民会议讨论制定村规民约,规定“严禁任何单位及个人炸鱼、药(毒)鱼、电鱼等危害行为”、“严禁往河边河内丢一切垃圾”。平那屯在保护河流鱼类的同时,将靠近自然保护区的约1000亩山林纳入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范围,严禁乱砍滥伐、无序利用。这一保护措施也将惠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江坡屯与平那屯村民基于日常生活中对环境及资源变化的感知,从周边的生活环境开始做起,实践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江坡村的生计依赖于八角、玉桂等经济林木。随着病虫害的加重,村民开始思考生计多样化。项目支持有远见的村民进行积极探索。村民发现走马胎及益智等药用植物适合在江坡村种植,且其市场行情较为稳定。为此,项目在平那屯、江坡屯、六细屯通过村民自组织推进药用植物的林下种植,与江坡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种植,已完成种植17000株,尝试推动当地的生计多样化,改善当地农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产方式。与此同时,为改善村民农林生产条件,项目为村民提供帮助、支持,由村民建设适宜的林间小路等基础设施,长度约3公里。这将为村民在雨季进山劳动、运输林产品提供方便,从而提高村民农林经营收益。
通过前期的外出交流学习,村民传承瑶族文化的意识得到增强,自发地在服装传承、山歌传唱以及祈福仪式等方面进行努力尝试。目前,村民自组织的瑶族祈福仪式及瑶族山歌传唱活动也在社区开展。
在下一步项目计划中,项目团队在巩固、扩展上述项目工作内容的同时,将与熟习传统知识的村民一起挖掘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如民族医药等,联合当地的学校或教学点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知识分享与传播,以扩大江坡村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共同推动江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