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相关资源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相关资源

青岛市零废弃产业园区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4-09-02

背景介绍:

目前,青岛市累计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已达2.14亿吨,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并减少了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源的污染,远超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但是在近郊、农村等地区,仍存在建筑垃圾随地倾倒的问题,城市居民装修产生的装修垃圾也存在无地点回收的困扰,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不规范,运输扬尘造成了二次污染,居民建筑垃圾回收科普意识和建筑垃圾回收渠道需要逐步加强。另外,虽然青岛市建筑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国领先,但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工艺还不够多样化,导致生产出的再生制品种类有限,居民购买意愿不足,建筑垃圾再生制品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庞大,限制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问题:

1)经过项目前期调研,发现居民意识不足:

68.18%的市民愿意接受建筑再生制品,工人等其他职业对建筑垃圾的接受程度还不算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源化利用的普及程度要进一步加大。

2)建筑垃圾回收体系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发布机制,或者回收物流体系不健全;回收站点部分地区可能过于集中,导致处理能力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回收站点则可能过于稀疏,无法满足当地的回收需求。

3)资源化利用过程: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不够成熟,处理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待提升;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种类单一。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研发投入,企业生产出有限种类的再生制品,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市场推广力度不足,一些企业虽然生产出了质量不错的再生制品,但由于缺乏市场推广意识和手段,导致产品知名度不高,难以打开市场。

 

解决方案:

1)  建筑垃圾回收端:

在青岛市施工单位、居民装修进行现场宣传;建议开发商和建筑企业把其产生的建筑垃圾经过分类拆解后,输送给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实现对产业链的接续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搭建青岛市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实时监测app;在小区内选取合适的临时堆放场地,作为装修垃圾的临时交付点;对于配有固定厢房的居住区,居民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将装修垃圾投放至厢房;在临时交付点和厢房点,设置专门的志愿者引导居民进行建筑垃圾分类。

2)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端:

邀请高校专家学者、青岛市政府人员、行业协会专家、建筑垃圾回收处理上下游企业召开项目启动会,探讨青岛市“零废弃”园区建设方案,共同建立青岛市建筑垃圾回收、资源化处理、评审和宣传推广机制。举办“全国大学生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大赛”,邀请高校学生参加竞赛。

本机构与青岛绿帆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搭建建筑“零废弃”生态园区,建筑废弃物处置再生全过程实现零废弃物、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排放;此外构建可再生建材生产工艺流程,强化工艺流程。输出《青岛市建筑垃圾废弃物回收名单》和《青岛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指南》,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示范点。

3)建筑再生制品利用宣传:

印刷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路边投放公益广告;举办大型社区宣传活动;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办“环保课堂”;利用大众媒体传播。

4)政府参与:

协助开发小程序对企业垃圾产生处理进行实时监督、数据统计,建立 GPS 监督系统,实时监督垃圾运输车辆,政府制定相关处罚办法,加大对乱倾倒建筑垃圾单位或个人的处罚力度;建筑垃圾中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部分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可考虑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政府合作开展建筑垃圾“零废弃”循环经济单位的评选和宣传推广工作,引领上下游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预期成果 :

1)搭建行业示范化工厂:

以该建筑垃圾零废弃产业园实践成功案例为基础,实现“上级末端废料”既是“下级源头材料”全生产过程“闭环式”工艺,构建行业领先的建筑垃圾零废弃系统性集成技术体系,建立可复制化、标准化、定制化的绿色“零废弃”园区总体方案,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准则》。

2)生态效益:

“零废弃”社区完成后2年可处理建筑废弃物500万吨,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利达到100%,实现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达产后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项目每年可节约天然骨料砂石470万吨,可节约填埋土地600亩,减少对周边1600余亩土地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大大缓解过度砂石采集现象,改善环境污染现状。

3)经济效益

用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物作为原材料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板材等。由于可再生建材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耐久性,可降低建筑运营和维护成本。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升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4)社会效益

 “零废弃“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将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建筑垃圾“零废弃”园区作为一个环保示范点,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升青岛市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形成环保共识。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