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涠洲岛社区参与珊瑚礁保育及可持续海岛旅游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2-01-21
基线信息: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涠洲岛总面积26.88平方千米,海岸线长36.6米,具有良好的天然港湾和大面积清洁开阔的沙滩。包括涠洲岛在内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直以,渔业资源丰富。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并且海蚀地貌异常发育,纯天然的海滩,湛蓝的海水,以及地质古老的火山共同相拥。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相比其他地区而言较为均衡。总体上,涠洲岛气候条件适宜,冬暖夏凉,日照时间长,全年都适合旅游,是我国海岛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
涠洲岛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绝大多数岛民都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生产耕作和海洋捕捞是绝大多数岛民的收入支柱。涠洲岛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力求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从2001年开始,政府陆续制定《涠洲岛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并获批实施,涠洲岛成为继海南岛之后,中国第二个被明确定位为发展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的海岛。
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北面、东面、西南面,是广西沿海的惟一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西的珊瑚礁覆盖率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下降超过80%,根据珊瑚礁普查结果,平均覆盖率仅余13%。
目前已设立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北海市南部海域,是全国10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海洋公园之一,总面积2512.9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1278.08公顷,适度利用区1234.84公顷。
在海洋公园之外的海域,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在13公顷的科研用海区域,已经培育出珊瑚上万株,成活率在80%以上,并建成了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涠洲岛珊瑚馆和涠洲岛海底珊瑚礁修复基地和珊瑚礁生态教育馆。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成立于2014年,其珊瑚礁研究中心聚集了目前我国研究珊瑚礁专业最齐全、研究人员最多的珊瑚礁研究团队。目前,为了能够实时监测珊瑚礁状态,广西大学不仅在学院实验室里装置了实时监控系统,还在涠洲岛海底装置了一套能实时监测的远程可视化监控系统。
无境深蓝将在广西大学珊瑚修复、种植的科学经验支持下,在其海底珊瑚修复基地,协同开展人工珊瑚的保育与拓展工作,将该片区域打造成多方参与的珊瑚保育示范点,同时通过对涠洲岛居民和游客进行生态保护公众教育、打造生态旅游名片等方式,对现有海洋公园区域的珊瑚礁生态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
存在的问题:
历史上,涠洲岛上的生态环境都保持良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随着外部经济不断发展,一些经济行为对当地生态造成了伤害。一方面,当地居民多数从事农业渔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通过炸礁挖沙、采挖礁石等来作为自有房屋建筑材料;随着进岛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逐渐将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部分当地居民在涠洲岛上乱采珊瑚,乱捕鱼类进行售卖,使靠近海岸的生物物种面临危险,利用当地材料建设民宿也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游客的潜水、观鲸等旅游行为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对当地生态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涠洲镇经济相对落后,居民在经济发展和环保中更倾向于前者,没有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更重要。然而,虽然大力发展旅游业,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欠缺、交通建设缺乏的原因,涠洲岛整体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繁荣,反而带来一系列环境、经济发展上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涠洲岛需要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同时促进旅游业与环保观念的平衡,构建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能力。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基本原理】
结合涠洲岛自身的特点,在确保科学性的基础上,开展社区配合与外界干预相结合的海洋保育工作,以多元化的公益体验来丰富旅游产品,探索涠洲岛海洋保育项目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
【解决方案】
1. 在科学家指导下开发并推广珊瑚礁普查和种植专长保育课程,培养更多潜水员参与到珊瑚礁修复与种植的公民科学活动中,支持广西珊瑚礁普查修复工作可持续造血。
2. 通过设计海洋生态旅游地图、培训潮间带探索向导及涠洲岛珊瑚馆导赏员、打造具有浓厚海洋文化的生态可持续民宿空间案例等方式对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进行生态友好的公众教育和传播,同时提升旅游体验,打造涠洲岛生态友好旅游的特色名片,从而促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发展。
预期成果及直接的项目产出:
项目期内 ,依托广西大学珊瑚研究基地直接修复原有被破坏的珊瑚礁生态和拓展新的珊瑚礁,并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在地可长期持续进行珊瑚礁生态的修护团队;在当地居民中培训掌握课程工具的生态科普教育传播核心人员,带动更多当地居民了解海洋保育的必要性及其科学性;通过多元化的生态旅行体验,引导登岛游客的生态友好旅行行为,打造涠洲岛生态旅行名片,使得游客和当地居民都感受到保护海洋环境带来的益处。从长期策略上,形成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相互促进正向循环,从而本地社区从问题的制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