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退塘还湿”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利用项目

发布日期:2022-01-21

基线信息:

现状描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围海造田、毁林修建海水养殖场等过度人为干扰,导致铁炉港红树林面积减少,沿岸红树林带变窄甚至断带,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和诸多社会问题。虽然近些年来已经进行多个退塘还湿及种植活动,但对于造林难度大的地块,由于资金原因,尚未开展相关造林修复,导致海岸防护林断带问题仍未全面解决。海岸防护林的完善与建设急需解决。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开展退塘还林,周边村庄生态环境整治,污水、垃圾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周边村庄密集,居民人数将近7000人,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多或少的垃圾仍随雨水进入自然保护区内,影响到红树林核心区,沿海滩涂红树林生境恶化,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政策背景:1999年,三亚市林业局申请设立了铁炉港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三亚市政府以《关于同意设立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批复》(三府函[1999]176号)文件,批准设立了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确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性质为事业单位。2020年4月21日,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经上报市林业局并经局务会和局党组会研究,同意海南省铁炉港红树林植物园管理公司关于主动退塘还林的申请。意见表示,同意该公司利用承租的七十多亩及周边红树林保护区红线范围内已退塘还林征收的鱼塘,进行主动退塘还湿生态恢复工作。(详见:《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关于海南省铁炉港红树林植物园管理公司申请主动退塘还林的意见》(三野保函【2020】2号))。2021年1月21日,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经呈报市林业局研究,发布关于同意《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退塘还林(湿)“海上森林”公益项目造林作业设计》意见的批复。(详见:《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关于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退塘还林(湿)“海上森林”公益项目造林作业设计的意见》(三野保【2021】2号))。


自然资源条件:铁炉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海棠湾南部区域,是由沙堤—泻湖—潮汐通道地貌体系组成的海岸。铁炉港泻湖水域面积7.46平方千米,岸线长度22.14千米,以薄尾岭为界,薄尾岭以西为泻湖,水面开阔、水深约1.5米;薄尾岭以东为泻湖潮汐通道,宽150米左右,水深5.5米,最深处约9米。就现状而言,铁炉港周边的自然海岸已经基本消失,22.14千米海岸线中,自然岸线仅2.36千米,近90%的岸线是人工岸线,其中养殖塘为主体。作为铁炉港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红树林古树群则主要分布于青田村的石龟村小组。红树林分布于铁炉港泻湖的潮汐通道南侧,通道宽250米左右,靠海一侧是由粗珊瑚碎块组成的潮间带,越往外侧珊瑚碎块越粗,红树林分布于中高潮带滩涂。由于山上植被基本完好,保持了很好的涵养水源能力,能够保持常年不断的淡水供应能力。土壤:铁炉港是典型的泻湖港湾,港湾内多珊瑚屑、砾石、粗砂、中砂、细沙等,淤泥质环境面积极小。铁炉港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滨海风沙土、水稻土和滨海盐土。水稻土主要分布于青田村附近,面积小,且只小部分还种植水稻,抛荒较严重。海滨风沙土多分布于铁炉港北侧,现有鱼塘前身大部分为海滨风沙土,是铁炉港周边的主要土壤类型。滨海盐土主要分布于潮间带。项目区域位于铁炉港北侧, 以滨海风沙土为主。植物资源条件:经统计(数据来源于《三亚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2015年12月》),铁炉港现有维管束植物计70科、190属、221种。原生植物中红树植物24种(真红树植物15种,半红树植物9种),分别占当地原生物种的13.87%(8.67%,5.2%),占中国红树植物总数的66.67%。分布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分别为:红榄李、木果楝、水蕨、美冠兰。海南省重点保护区植物16种,包括:瓶花木、正红树、海莲、木榄等。动物资源条件: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共分布有蟹类1目4科12种,软体动物2纲24科56种,昆虫12目70科186种,鱼类动物有6目15科25种,两栖动物有1目5科5属7种,爬行类有1目6科13属14种,鸟类有12目24科50种,哺乳动物4目6科8属8种。


生境调查基本情况:目前,铁炉港周边区域多为养殖塘和居民区,林地资源分布呈小块状、零散分布,地上植被多为半红树树种为主,如木麻黄、野菠萝、海芒果、黄槿等,草本以马樱丹、飞机草、马鞍藤为主。土壤中砂粒含量明显较高,机械组成中砂粒最低为642g/kg,肉眼明显可见;粘粒普遍较低,最高不超过200g/kg,粘性差。土壤PH跨度范围很大,PH最低为3.8,属强酸性,最高达8.85,属碱性。根据实地调查,铁炉港保护区海水盐度较高,基本稳定在28-31‰之间, 局部区域因有淡水输入盐度稍低,盐度在15.3‰左右。铁炉港度假旅游区水质为第二类海水,实测发现铁炉港保护区部分河口处及废弃养殖塘呈水质富营养化,污水主要来源于养殖塘排污。周边淡水河流流入,但流量都不大,流域范围有限,旱季与雨季区别明显。


社会经济状况:铁炉港周边社区由江林村、青田村两个行政村组成。江林村位于三亚市海棠区东南部,毗邻223国道,东接龙江港,南临铁炉港,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是林旺地区的渔米之乡。江林村由东村、西村、江前村3个自然村组成,8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4名,其中女性8名。村民人均年收入约15000元,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田地出租收入(承包给公司、种植户种植豆角、辣椒、秋葵和水稻等)、从事个体商户、务工、打零工等;也有部分家庭进行养殖猪、鸡、鸭等家禽动物,但都不成规模,基本是满足平时的家用或用于逢年过节自给自足。青田村因水田而得名。据村里老人流述,在光绪民国时期,全村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靠种植瓜菜、稻谷为生,因此村里大多数土地都是水田,一到春秋季节,从远处看去,到处都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由此而得青田之名。青田村位于海棠湾镇南部,东与铁炉港接壤,西至亚龙湾风景区相对,南紧邻三亚市海棠湾海中海高尔夫球场,北至铁炉村相邻,面积大约10万平方公里。该村主要是黎族聚居地,截止到2020年末辖区有14个村民小组,617户,人口4068人,低保10户,28人;其中6个村民小组共279户家庭的基本农田用地已全部失地,面积大约为12100亩。青田村的发展愿景是在依托优质资源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文化、地理优势,把生态环境、文化、地理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青田村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以黎族文化为特色,以果林产业与养殖产业为纽带,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导,围绕"生态立村,黎族特色,产业驱动,休闲旅游"这一主题,打造“一文二产三观”的民俗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型特色美丽乡村。

 

存在的问题:

(1)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在三亚市总体规划中的规划林地,约有75.31公顷的现状非林地,其中,养殖塘面积约占30.43公顷,大量的养殖塘产生了巨大的污染废水,常年的养殖污水排放(直排现象严重),让水体、土壤受到了污染,造成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其次,由于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周边区域人为活动频繁,其自然生境已经不存在,林分结构相对简单,品种不多,多为人工种,主要为芒果、椰子,进而对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2) 村民生计受到压迫,生计转型迫在眉睫:受保护区退塘还林(湿)政策及养殖病害频发影响,铁炉港保护区周边的养殖塘陆续接受清退拆除,养殖户家庭及养殖公司务工村民的收入来源受到限制,在未提供转产转业发展机会的情况下,村民生计受到压迫。如何重新利用废弃养殖塘,在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和从业者的生计,关系到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3) 村民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意识淡薄:村民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意识淡薄,环保主动性及能力匮乏:村民缺少环境保护理念和意识的引导,红树林及生态环境修复教育匮乏,更缺乏红树林保护活动及工作的参与。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根据《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按照“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总方针,以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宗旨,生境保护为主要任务,通过生境修复、科研、资源开发、宣传教育、社区共管、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措施,维护和提高铁炉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确保三亚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利用,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示范区建成一个兼顾自然生态恢复和社区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保护地示范区域。

 

项目整体工作计划分为两步推进,具体部署如下:

1. 开展30亩的红树林湿地综合修复试点工作。

本项目拟综合利用生态工程、生物修复和生态增殖等手段。首先,通过模拟自然红树林生境红树林-潮沟地貌,构建人工潮沟,提高已铲平的养殖塘间连通性,形成可供红树林生长和底栖生物繁殖的滩涂和水域;其次,通过投放耐受能力强,修复效果好的底栖生物,改善底栖环境沉积物透气性和环境质量;第三,通过重建红树林混交林,引入本土底栖动物,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后通过示范点的建设,带动铁炉港沿海废弃养殖塘修复。

 

2. 搭建村民赋能课堂,开展生计转型试点。

(1)建立“红树林生境修复和巡护组织”。配套红树林生境修复修复工作,邀请专家开展修复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并组织村委和村民代表与技术成熟、模式可复制的试点区进行交流,促进利益相关企业和社区共同建立“红树林生境修复和巡护组织”;

(2)实施“自然导赏员”培养计划。根据市政未来规划和发展要求,以“生态旅游”推进为目的,对项目地所辖村社及企业开展潜在参与户评估工作,并开展以妇女为主要受众的自然环境培训和生态旅游培训,开发农村生态旅游潜能。

 

3. 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意识提升。

开展普及型环境宣教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在项目地所辖企业和村社中开展环境保护宣教,增强红树林湿地及生态保护意识,助力铁炉港可持续生态旅游的发展。


预期成果及直接的项目产出:

(1)构建退塘还林(湿)修复技术体系,完成30亩红树林综合修复试点工作。实现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地貌特征构建,确定植物群落重建方案,实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建;提出并实施各物种投放种类、密度的配比方案,实现生态系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建,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推动铁炉港退塘还湿热潮。

(2)通过开展社区参与式环境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培训,推动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周边社区朝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生态旅游方向发展。根据本地居民的传统知识和认知意愿,支持当地村民结合当地生态文化传统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发展女性领导的小型自然教育项目。村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生计和社区生活环境得以改善。

(3)村民的红树林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管理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项目推介宣传及经验交流,推动村民掌握生态修复知识及废弃养殖塘修复实操技能,改变目前进行湿地修复需要政府大规模投入才能取得效果的普遍认识,社区认识到在村民的参与下,小范围、低成本的湿地修复也可以发挥作用。

(4)通过项目宣传帮助铁炉港保护区周边社区获得更多社会及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开展社区保护地调研,挖掘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周边生产传统和文化的相关性以及当地村民参与保护区巡护、红树林修复的故事,记录保护工作日常,作为传播、推广社区保护优秀案例的素材。







查看全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