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碳交易的红树林保育综合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2-01-21
基线信息: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物种和东南沿海优质水产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是中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漳江口保护区内有红树林、芦苇、卡开芦沼泽、短叶茳芏盐沼、江河、滩涂、河滩、鱼塘、水田等多种天然及人工湿地、滩涂底质有泥滩、泥沙滩、沙滩等各种类型,河网密布,湿地环境多样。保护区内红树林植物主要分布有秋茄、木榄等红树科植物,还有紫金牛科的桐花树、马鞭科的白骨壤、大戟科的海漆、爵床科的老鼠簕以及伴生植物三叶鱼藤等,保存了福建省面积最大、中国天然分布最北大面积天然红树林,具有较高的自然属性和典型的红树林群落特征,具有保护研究价值,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之一。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社区居民以滩涂养殖、种田、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居民生产生活与红树林的保育存在密切联系,滩涂养殖在本项目的主要项目地竹塔村一直以来都是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保护区近年来已经开展了部分退塘还林工作。继续大力开展红树林保护宣教,提高退塘还林率是保护当地红树林的重要手段。而寻找新的社区替代生计,保障区域内居民生活也是未来保护当地红树林需要考虑的重点。
红树林具有固碳增汇和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蓝碳对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和恢复具有潜在意义,是缓解气候变暖的全球战略之一。在全球蓝碳自愿市场,已有十一项红树林碳汇交易项目。今年九月,厦门成功完成第一笔基于申请人研发的《红树林碳汇造林方法学》的红树林碳汇交易。这个交易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即清理互花米草种植红树林,体现了生物入侵控制和红树林修复的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协同。因此红树林蓝碳交易可以成为社区替代生计的一部分,通过开发未来碳交易模式能够为红树林修复保护与社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青年群体是未来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针对项目的问题与需求所要开展的行动是引导青年实际参与碳中和行动的一次机会,依托绿色营在青年领域的工作经验和项目组成员在保护与修复上的经验可以推动青年大学生成为本次项目的主要力量,参与并完成项目的全过程。
存在的问题:
(1) 外来物种入侵,红树林退化
以互花米草为代表的外来物种入侵是破坏红树林生长环境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福建漳江口的互花米草入侵迅速提升了红树林区的滩面高程、加速光滩陆地化,挤兑了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导致了红树林的退化。需要对红树林区域内的以互花米草为代表的外来物种进行清理,并进行红树林修复工程。
(2) 社区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开拓替代生计的意识和能力
红树林被砍伐并转变为养殖塘也是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多年来最大的问题。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通报中显示,在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除历史原因所致的围堤鱼塘养殖外,仍存在大量浮动养殖设施,且有渔民正在进行生产作业。
可见滩涂养殖是该区域内内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居民生产生活与红树林存在密切相关性,然而其对于海岸带滩涂的占用阻碍了红树林的生长扩张,同时也对滩涂造成了富营养化污染。
(3) 红树林的生态经济效益未能凸显
红树林的碳汇能力和蓝碳交易的发展使得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了重要的生态变现能力,但该地区的社区居民尚未从保护中获得经济效益。
(4) 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蓝碳的了解及红树林保护的参与程度较低
青年群体是未来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但当下能够引导中国青年共同且深入参与的与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活动较少,青年群体对碳汇知识尤其是红树林蓝碳相关知识也普遍不太了解。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青年群体设计出可行的项目,让他们能过深度参与到项目中来,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年在生态保护中的价值。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1) 开展红树林修复工程,在项目地开展入侵物种清理,并在清理后的区域种植原生红树植物。引导青年大学生与当地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修复过程。
(2) 开展社区调查,梳理当地居民与红树林的关系。同时开展宣教和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发展替代生计的能力。
(3) 开发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并将蓝碳交易所得资金以雇佣和捐赠等方式用于社区发展。
(4) 开展青年大学生红树林蓝碳工作坊,组织一支10人的大学生红树林蓝碳小组,完成参与项目周期内的红树林修复、社区调查、宣教、替代生计培训和蓝碳交易,并在项目周期之后持续跟进该地区的红树林保护和社区服务工作。
预期成果及直接的项目产出:
(1) 清理项目地保护区范围内3公顷的外来入侵物种,并种植原生红树植物,形成3公顷的修复区。
(2) 发布一项社区调查报告,呈现当下项目地社区的民生与经济等基本状况、社区居民对于红树林保护的认知状态、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困难、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矛盾等,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开发一套红树林课程,进行5场社区讲堂,使附近社区1000人次参与并提升红树林保护意识;
开展替代生计研讨会和职业能力培训2场,使社区参与者获得红树林生态养殖、生态旅游食宿接待、讲解、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技能,参与人数不少于100人,其中女性参与率达到70%。
(3) 开发一项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将修复区红树林碳汇推入蓝碳自愿市场并找到购买方购买,实现十年增汇300吨。每年招聘1名当地妇女护林员完成巡护任务,参与碳汇林管理,连续三年共招聘3名。
(4) 带动来自全国超过20所高校的青年大学生直接参与红树林蓝碳项目,并间接影响超过100所高校的1000名学生;形成一支10人的大学生红树林蓝碳小组,长期参与该地区的红树林保育项目,与社区形成良好持续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