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江苏省溧阳市“低碳学校”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3-07-29

基线信息:


溧阳市为江苏省辖县级市,由常州市代管,位于江苏省南部、常州市西南部,地处长三角西南部的苏、皖两省交界处,东邻宜兴,西与高淳、溧水毗邻,南与安徽省的广德、郎溪接壤,北接句容、金坛,南北长59.06千米,东西宽45.14千米,土地总面积1535.87平方千米。溧阳市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圩区等多种地貌类型。溧阳市气候属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日照充足。2021年,溧阳市户籍人口78.55万人。截至2022年10月,溧阳市辖3个街道、9个镇。2022年,溧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6.2亿元。

溧阳市杨庄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1920年。溧阳市杨庄小学位于溧阳市昆仑街道正昌东路99号,隶属溧阳高新区。学校占地面积51341平方米,建筑面积31189平方米,绿化面积23436平方米。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有790名学生、62名在编教职工,学生每年都在持续扩招。2019年,学校易地新建,百年老校遇新机。学校以“一年打基础、上台阶、两年显特色、创品牌、三年大发展、新优质”的发展规划,加速前行,在2022年成功创建为“常州市新优质学校”。学校先后还被评为“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影视基地实验学校”、“常州市平安校园”、“常州市园林学校”、“常州市技术装备示范学校”、“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常州市科技创新综合实践示范学校”、“常州市新优质学校”。学校正努力办成一所提供优质服务的生态学校,一所具有独特内涵的品质学校,一所体现优质均衡的新时代学校。

溧阳市汤桥小学位于溧阳市上兴镇汤桥集镇北侧,处于常州地区的最西端,从地域上说属于溧阳接轨南京的第一校。校园面积18528平方米,建筑面积16301平方米,绿化面积9409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47年,于2010年创建成常州市优质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有543名学生、54名在编教职工。近五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节水型学校”“江苏省少年科学院”“常州市文明校园标兵”“常州市集团化办学先进集体”“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溧阳市德育先进学校”“溧阳市少先队先进集体”等荣誉。学校努力追寻高质量发展路径,精心构建校园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2023年,在常州市溧阳生态环境局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汤桥小学正在开展“国际生态学校”的创建工作,根据工作安排将在年内完成相关主题创建内容。同时,生态环境局已将杨庄小学列入2024年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工作对象和支持计划。“低碳学校”示范项目的设计和开展,得到包括本地生态环境局及相关各方的支持,将结合“国际生态学校”的创建内容和工作理念及方法,提升项目影响力。


主要问题:


1.自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 号】以来,2022年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发〔2022〕2号】,202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国家部委到省级政府都发布了关于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基层社区和民间组织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机会;但从国家政策落地基层社区、学校、园区等,仍然缺乏具体且可操作的低碳实践案例和示范项目。

2.基层政府目前缺乏推动学校开展低碳行动的具体策略和方案,学校也缺乏碳减排的具体目标;

3.项目点学校缺少系统性的低碳教育和碳减排管理经验,对校园开展低碳运营和碳减排成果缺少数据统计;

4.项目点学校的教职工、学生及所涉家庭对低碳行为和低碳生活缺乏认识,未有鼓励开展低碳行动的方法和措施。


需求:

1.基层政府希望在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等基础上,推动创建“低碳学校”示范,为各级政府推动国家政策从上而下提供基层案例和依据,同时为其它学校开展低碳教育和碳减排管理提供可借鉴的行动路径;

2.项目点学校希望在现有教学活动和校园管理的基础上,开展与低碳相关的系统性教学活动,构建低碳学校管理体系;

3.项目点学校希望通过和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建“低碳学校”示范,让教职工、学生及所涉家庭都参与校园碳减排、低碳理念推广和行动过程中,真正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的相关内容。


解决方案:


1.整合资源构建“低碳学校”共建机制,推动各方落实行动目标。

1.1通过生态环境局、教育局、街镇政府、企业、媒体、项目点学校、项目执行机构等各方支持,共同参与 “低碳学校”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会;

1.2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多方联席会及阶段性工作通报制度。

2.协助学校构建低碳场景,制定“低碳学校”管理机制,开展低碳运营实践,形成碳减排数据成果。

2.1开展学校基线碳盘查,明确“低碳学校”建设内容,形成系列工作记录,构建“低碳学校”管理体系;

2.2由教职工、学生通过选举产生“低碳学校”运营管理委员会,制定委员会工作制度,通过会议决议和监督贯彻执行,共同参与学校环境管理;

2.3由执行机构负责,共建新能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外包合同方式,邀请专业软件开发机构,开发“低碳学校”数字管理系统,按月统计公示学校碳减排数据。

3.助力学校改造低碳单元,以参与式空间规划的方式,引导教职工、学生开展低碳学校改造。

3.1通过多方共建机制,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由学校负责,已邀请专业企业到现场踏勘,利用现有停车场位置,增设电动汽车充电桩;常州地区新能源产业发达,教育主管部门计划在低碳学校运营的基础上,逐步推动绿色校车计划;

3.2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由学校负责,在校园内增加太阳能路灯比例;利用本地新能源产业优势,邀请专业能源企业,利用现有停车棚和建筑物屋顶位置,增设太阳能光电板,为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汽车提供充电;

3.3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由学校负责,执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引导师生共建雨水收集系统,并适当改造废水收集设施;

3.4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由学校负责,执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教职工、学生共同参与,增加户外生态花园和室内盆栽绿化;通过外包合同方式,邀请专业生态景观设计人员,进行参与式户外生态花园设计,利用学校农场种植空间,打造学校生境花园;

3.5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由学校负责,设置相应配套设施,由教职工、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源头分类——分类投放——分类处理的校园废弃物管理机制,开展厨余垃圾就地堆肥;由共建科研单位,提供堆肥数据统计软件和堆肥检测技术,开展堆肥数据统计和成分构成分析。

4.推动学校激活低碳细胞,通过开展系列低碳行动,让教职工、学生及所涉家庭等参与碳减排及低碳理念推广。

4.1由女性领导组织,赋能教职工和学生社团,围绕校本课程开发,开展包括学科教育、主题社团培育、校园主题活动等各类低碳行动实践;

4.2由女性领导组织,对接各方资源,开展垃圾分类、污废水处理、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为主题的研学、游学活动;

4.3由女性领导策划和执行,联合周边社区及多种资源,教职工、学生及所涉家庭共同参与,开展校外低碳理念宣传推广行动。

5.基于多方共建机制和运营模式,梳理“低碳学校”共建机制及运营模式,通过多方参与及宣传推广,扩大项目影响力。

5.1联合多方共建单位,通过分享交流、项目展示、主题报告等形式,由女性领导梳理并发表“低碳学校”项目案例;

5.2执行机构及落地学校通过自媒体和公共媒体等各类宣传渠道,开展项目宣传和经验推广;

5.3通过共建单位协调资源,形成政策建议或提案,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和立法机构,多方面影响地方政策。


预期成果:


1.通过各方参与,形成在地化的“低碳学校”共建机制,并达成项目预设目标。

1.1形成各方共建共识,公布低碳减排行动目标;

1.2形成“低碳学校”多方共建机制,促进达成项目预设的低碳减排行动目标。

2.落实低碳运营机制,形成低碳场景和“低碳学校”管理体系,以统计数据呈现减碳成果。

2.1呈现学校基线碳盘查报告,形成相应的管理手册,为学校低碳运行形成制度保障;

2.2形成“低碳学校”管理体系,降低运行管理成本15%以上;

2.3开发“低碳学校”数字管理系统,展示碳减排数据成果,学校运行减少碳排放25%以上。

3.由教职工、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校园各个不同低碳单元的改造,并持续维护运营。

3.1增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推动绿色校车计划,提升教职工、学生绿色出行率15%以上,实现交通碳排放减少20%以上;

3.2在校园内增设太阳能光电板,学校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得以提升,实现节能减排,能耗运行成本降低10%以上;

3.3通过改造雨废水收集设施,学校实现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用水成本降低5%以上;

3.4增加户外生态花园和室内盆栽绿化,提高本土植物种植比例,实现绿化运维成本降低5%以上;

3.5开展垃圾分类和厨余就地堆肥,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形成学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减少废弃物碳排放20%以上。

4.在参与校园碳减排、低碳理念推广过程中,激活包括教职工、学生及所涉家庭等低碳细胞。

4.1开展各类低碳行动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双碳知识,提升绿色低碳理念和环保意识;

4.2开展各类低碳主题的研学、游学活动,引导学生多渠道开展低碳环保实践,提升低碳环保意识;

4.3开展低碳理念宣传推广行动,通过教职工、学生家庭实现绿色低碳理念在周边社区的传播。

5.总结项目经验,展现学校特色及案例成果,形成示范效应,推动相关地方政策及标准的制定。

5.1推广“低碳学校”项目案例及执行经验,提升地区内学校及公众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知;

5.2通过自媒体和公共媒体等各类宣传渠道,项目经验及成果得到宣传推广;

5.3通过低碳学校案例成果,影响当地政府绿色低碳发展政策。




下载原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