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低碳交通推广项目

发布日期:2023-07-29

基线信息:


l  交通环境状况及本地慢行交通政策要求:

① 江汉区户籍人口密度为1.85 万人每平方千米, 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单位面积出行需求人数极大。截止2022年3月底,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为此2022年4月26日起武汉市正式启用小型汽车鄂W的车牌号。交通运输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4%。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结构,公路运输是主体,占比87%,因此,在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方面,首先要实现结构优化,特别是在城市出行中推广慢行交通出行方式,从而大幅度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

② 本地低碳出行相关要求或项目:

1)      2013年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

2)      2021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明确不断提升交通领域低碳化,加快发展地铁、轻轨和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升慢行低碳出行品质,实现覆盖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全绿色出行方式的低碳出行模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3)      2021年10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4)      2022年4月,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布《武汉市城市街道全要素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对全市新改扩建道路的设施建设提出了标准化要求。武汉市慢行交通系统三年行动建设安排及方案研究。

5)      2022年4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开了《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3号建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明确将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制订三年行动计划并滚动实施,定期评估效果。持续推进落实《武汉市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导则》相关要求,出台地方慢行道施工及验收标准,保障新、改建道路慢行品质;按照“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原则,每区每年争取新建改造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不少于10公里,改善非机动车辆通行条件,优化非机动车辆停放秩序,提升城市步行交通环境品质。打造一批慢行特色街区、自行车专用道、慢行示范街道,推动慢行交通复兴。

6)      2022年6月,武汉人大出台《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

7)      2022年9月,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体: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中标武汉市城乡建设局《武汉市慢行交通系统三年行动建设安排及方案研究项目》,项目要求2022年12月完成项目研究报告,相关报告产出暂未面向社会公开。

8)      2022年10月,武汉市政府发布新修订的《武汉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

9)      2022年12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主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2%。并明确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打造慢行微循环交通体系。健全低速交通和慢行交通体系,加快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融合。发挥公交都市和骑行城市试点示范作用,助力交通转型,积极推动绿道建设。到2025年,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7公里/平方公里。

10)   2022年12月,武汉市通过了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出行城市创建考评。

 

l  社会经济状况:

江汉地自1953年建区至今,一直是武汉市中心城区和重要商贸金融区。2021年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8.46亿元,经济密度每平方千米 50.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16.75亿元,总量全市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34.33亿元,总量中心城区第二。其中,第二产业完成生产总值 67.0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生产总值1371.44亿元。全区二、三产业结构为 4.66:95.34。


主要问题:


行澈环保在2022年调研了江汉区30条主干线,将其划分为374个区间。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 一半以上道路无非机动车道: 374个道路区间中有208个没有非机动车道,占比55.6%;149个区间有专用非机动车道,占比39.8%;17个区间为混行道(包含1个机非混行和16个人非混行),占比4.6%。

② 慢行交通道路被非法侵占: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给道路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机动车的非法行驶和停放严重挤压了慢行交通道路、非机动车行驶区和停车区设置于人行道(盲道)之上。步行者和骑行者在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缝隙中前进,出行体验不佳且安全性低。

③ 慢行交通道路设置混乱:人行道(盲道)、非机动车道设置在同一条道路上(借道通行问题)、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设置在其他类型道路上、机动车右转道挤占非机动车右转空间、34%的慢行交通道路上有固定障碍物。以上问题致使道路安全事故频发,慢行交通出行体验感差。

④ 慢行交通道路老破窄问题十分突出:非机动车道路面破损比例达31%,骑行体验降低。

以上问题会导致公众对低碳出行的意愿降低,本项目通过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友好度,提高公众低碳出行比例,降低机动车出行比例,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


解决方案:


持续开展慢行交通评估机制:持续完善项目评估机制,在原有非机动车道路评估基础上,扩大慢行交通评估范围,新增人行道(含盲道)、自行车专用路、公共交通候车及不同种类慢行交通接驳环境评估,通过每年不断开展慢行交通评估,持续对慢行交通综合情况进行评分,并通过可视化平台对外展示。

持续开展慢行交通民间路长机制:建立民间道路长巡护反馈机制,鼓励公众对慢行交通的道路问题进行监督反馈,提升公众参与程度,促进社会共治机制的形成。同时制定民间道路长选拔要求及日常管理机制,严格把关民间道路长的选拔(选取基础标准:1.居住和工作(上学)在江汉区的居民。2.会使用手机拍摄功能,会使用APP或小程序。3.对慢行交通问题有意愿关注的人群。4.能接受一定频率的道路巡护要求)。管理上1.建立与民间道路长的联系;2. 共创慢行交通系统评价标准;3. 指导民间道路长开展道路巡护,并提供协助;4. 定期了解履职情况,跟进无法按要求履职原因;5. 建立民间道路长退出机制(6个月内无法履职);6. 维护民间道路长社群,加强对道路问题的交流。同时对民间道路长履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销号情况进行核实,并给予碳积分奖励。

建立慢行交通路长对话平台机制:建立官方道路长或相关职能部门(街道+交警+建设+城管)与民间道路长固定联席沟通机制,对问题反馈及治理进度,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

持续完善道路可视化平台,开展碳积分奖励:在原有评分展示基础上,融合道路长对问题的反馈、展示及销号功能,强化一张网展示基础,对已核实的慢行交通问题以及销号的问题进行碳积分奖励活动,每年评选总碳积分前十,并进行奖励。

强化低碳出行+道路安全宣传:开展低碳出行+道路安全出行宣传教育,有助于公众开展慢行交通与私家车交通比较,选择更为舒适及有性价比的交通出行方式,进而促进公众绿色出行,提升出行比例,降低私家车交通带来的碳排放比例。


预期成果:


1.  持续完善城市慢行交通友好度评价标准:在原有项目的《城市非机动车道骑行友好度评价标准(试行)》下,每年持续完善城市慢行交通友好度评价标准,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  慢行交通友好度评价报告:在第一项成果的基础上,每年开展一次针对全区主要30条道路(按长度区分)的城市慢行交通友好度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可视化平台,并发布评价报告。

3.  组建开展慢行交通民间路长工作:面向社会持续招募民间路长,将路长履职纳入可视化平台碳积分工作,制定碳积分标准,将履职中发现的慢行交通问题,及问题销号情况,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展示,并进行碳积分。对接官方路长或监管部门进行一定频率的问题座谈,吸纳残障人士作为民间路长参与履职工作。

4.  建立起完善的可视化慢行交通平台:在原有道路评估可视化平台基础上,完善平台道路长履职功能(标注问题、问题销号等),完善道路长碳积分功能等。

5.  开展低碳出行宣传活动:制作发布慢行交通短视频,与本地媒体、企业、监管单位开展低碳出行宣传活动,提升低碳出行认可度。在慢行交通道路旁建立无人低碳示范公共空间。



下载原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