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天津市朝阳里零废弃社区建设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3-12-01

背景介绍:

从2019年开始,朝阳里社区成为垃圾分类社区试点,配备了一套智能垃圾分类箱。运行将近5年,但使用率不高,目前大多时候垃圾箱处于停电状态。每个楼门门口均配置1-2个其他垃圾桶,社区现有标准垃圾桶(500L)60个,每天中午垃圾转运车进行统一清运,日处理垃圾量(未分类)约700公斤,但混合运输无回收。居民对垃圾分类比较支持,但是几乎无人真正参与,社区清洁人员会参与收捡部分可回收物。总体情况是:垃圾分类箱装置的布局不合理,没有分类厢房或分类亭的设置,没有实行定时定点的分类收集垃圾,分类垃圾箱的数量不足。绿邻居社区服务中心结缘朝阳里社区源于2020年1月初在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的组织下参与了朝阳里社区资源对接会并在新冠疫情期间给予社区大量的志愿支持,和朝阳里社区的两委和居民结成了深厚情谊。为了帮助社区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实际问题,绿邻居参与到朝阳里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推动社区开展绿色社区营造行动,推动社区居民自发成立了绿趣园志愿者服务队。经过3年多的培育与提升,现绿趣园志愿队核心志愿者达到30人。2020年下半年疫情得到了缓解后,绿邻居推动社区开始将社区花园的种植与社区厨余垃圾结合起来,实施了“春泥计划”。春泥计划从2020年底至目前共开展五期,主要是将社区厨余堆肥与绿趣园结合起来,调动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退伍军人、社区青少年、社区共建单位等在种植的同时进行社区厨余垃圾的在地堆肥,为社区种植提供肥料,迄今为止,项目共开展210场参与式活动,分散活动120场以上,制作厨余堆肥箱4个,社区厨余垃圾减量约2350斤(来源:豆腐渣、落叶、菜叶以及鸽子粪),同时社区居民制作环保酵素65桶(10L),共650升。肥料和酵素全部用于绿趣园蔬菜种植施肥,直接参与人数累计约1350人,参与者包括社区居民、志愿者、党员、退伍军人以及亲子家庭等群体,同时与社区周边菜市场内的商铺、学校食堂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了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真正践行了厨余垃圾减量行动。在项目运行期间,建立了志愿者激励机制,例如:垃圾分类积分卡,使得社区居民参与性得到很好的激发。目前,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每月可回收物收集30公斤,社区花园种植覆盖面积为30平方米,在地收集厨余厨余垃圾10公斤,同时,绿邻居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全国知名公益慈善领域的研究学者朱建刚教授带领的服务式学习课程教学教员团队落地到朝阳里社区,将服务式学习课程、项目式学习方式与社区居民的志愿者培育、社区零废弃建设、社区厨余堆肥等绿色营造行动结合起来。


主要问题:

1、社区居民对双碳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不太了解,只知道词汇不了解概念和具体内容;

2、社区居民活动参与率较低;

3、居民参与减碳行动没有数据统计、没有动力;

4、“无废社区”建设推广不系统;

5、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活动的年龄偏大;

6、参与无废社区建设的居民持续性待提高;

7、“无废家庭”、“无废社区”没有示范模式可参照;

8、社区垃圾分类整体硬件系统布局不合理;

9、居民倾倒垃圾无人监管和引导分类;

10、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信心不足;

11、垃圾运输的混装现象严重;

12、没有实施定时定点等分类推动措施;

13、可回收物没有相对稳定的回收渠道;

14、居民有意识无行动,社区有想法无办法,保洁有回收不彻底,厨余部分堆肥无规模,社区志愿者有热情不持续;

15、社区对于垃圾分类问题的解决痛点:社区现有的垃圾储运处置系统混装不支持全程分类;居民行为的改变缺乏持续督促和内生性自我改变的动力。


解决方案:

1、模式探索:零废弃家庭、零废示范楼门培育;可回收物闭环模式探索;堆肥基地建设;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用小程序的形式对家庭碳足迹、碳汇进行计算与记录;同时,建立公益时间银行;

2、成功经验的借鉴:建立社区厨余堆肥基地;

3、五社联动:充分整合、调动共建单位;

4、专业社工技能的运用:社区动员、志愿者小组培育、社区工作方法等;

5、社区动员:开展互动式的社区宣传活动、提升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能力、培育巾帼零动社区代表。


预期成果:

1、组建巾帼社区零废弃志愿服务队,由全职妈妈转为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大大提升,在家庭中地位和社会的认可程度有大的提升;

2、推广家庭碳汇种植,培育零废弃家庭示范户并探索推广模式,建设零废弃示范楼门:包括20-30户零废弃家庭示范户、2-3个零废弃示范楼门,家庭环境中的绿色元素增加,种植和欣赏成为家庭生活的内容之一,碳汇数据会增加,废弃物会减少,碳足迹被记录;参与项目后,社区治理参与活动会增加,社区责任感与认同感会增强,零废弃与低碳意识会提升,社区自治的意识和主动性会增加,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3、建立社区可回收物闭环:建立旧衣物、快递包装、塑料瓶回收,改变垃圾的丢弃习惯,由不分类到分类,由丢弃到回收。项目开展后,通过回收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在地处理,垃圾月减量1500公斤。项目结束后,垃圾总量减少,垃圾桶负荷降低,社区卫生环境提升,社区回收日行动凝聚社区居民力量,参与项目后人们将减量回收成为生活习惯;

4、社区堆肥基地建设:社区落叶基本在社区末端处理,堆肥减量50-100公斤,改变社区厨余垃圾末端处理的现状,改变居民餐前厨余的处置现状,改变餐食的习惯;向种植家庭提供农家肥,光盘行动普及,餐前厨余都进行堆肥处理。人们参与项目后,对于厨余垃圾的认识提升,习惯于餐前厨余分类,习惯于简约餐食、光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提升;

5、开发运营社区低碳公益积分与碳普惠统计小程序,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双碳行动的参与率:完成碳汇、碳足迹小程序的编制和试运行,让示范家庭带动整个楼门及全社区的居民使用小程序,提升科技手段、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治理和零废弃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社区治理和公益行动中,项目结束后,使用小程序的社区用户增加至100-500人,社区自治与社区治理统计方法大大优化,参与活动后人们可以熟练的参与碳汇、碳足迹小程序,便捷的参与碳汇和零碳行动,对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环保行动表彰激励的依据更加详实。对于普通居民家庭双碳数据统计更普遍、数据更真实。

6、建立执行零废弃家庭、社区建设参与的激励机制;

7、总结出零废弃社区、零废弃家庭模式;

8、零废弃社区政策倡导,形成两会提案。





项目书下载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