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草床保护行动
发布日期:2024-04-15
基线信息:
(1)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周边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北海调查队举行的北海市2022年主要统计调查数据新闻发布会公示,2022年,北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76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690元。留在本地的村民以捕鱼、挖沙虫、务农等为主作为收入来源。挖沙虫是本地妇女日常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但部分人挖沙虫会采用高压水枪等工具对海草床进行冲刷,这一行为会极大地破坏海草床。另外,亦有不少人群目前尚会进入保护区内挖沙虫,保护区人员多次劝阻均收效甚微。
(2)相关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目前,由UNDP及GEF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实施的“加强中国东南沿海海洋保护地管理,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沿海生物多样性项目”选定了中华白海豚作为旗舰物种,并把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项目实施范围,针对每个试点区指定和落实沿海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将当前单一物种保护为主的方法转变为应用基于生态系统的途径。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目前该项目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参与方式以宣传单页发放、走访调研为主,对保护区工作人员以培训形式参与为主。据本项目团队实地走访了解,从社区参与角度出发,可看到保护区科普馆有大量的项目相关宣传材料放置,游客自行取阅,科普馆内有海草及中华鲎、红树林的生态缸展示。但保护区部分的工作人员及周边社区村民对项目不了解,尤其是村民对海草保护的意识仍需提高。因此本项目结合保护区的海草保护现状和影响因素,将重点从社区参与的角度进行设计,对正在保护区内实施的“加强中国东南沿海海洋保护地管理,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沿海生物多样性项目”进行协同补充。
(3)我国沿海海草资源
据最新普查结果(2015-2020年),我国海草床面积约26495.69公顷,海草4科9属16种。北海的海草床主要分布在北海铁山港以及合浦县沙田镇邻近海域,主要有单脉二药草、日本鳗草(旧称矮大叶藻)、卵叶喜盐草(俗称龟蓬草)和贝克喜盐草,约占我国海草种类18%。海草床是巨大的海洋生物基因库,它为底栖生物、附生生物、浮游生物、细菌和寄生生物等大量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是儒艮、绿海龟、鲎、海参、海胆、海龙、海马、海绵、蛤蜊、多毛类蠕虫和海葵等无数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场所,维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及其附近滩涂现有4个海草场,分别为九合井底、榕根山、淀洲沙沙背和下龙尾。保护区海域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海草场,截至2022年共记录到有虾蟹类93种,鱼类178种,浮游植物173种,软体动物215种。
(4)海草床退化的主要原因
因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保护区海草床也正在逐年退化,2009年海草床面积540公顷,但2020年海草调查时仅存88公顷,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1)人为因素:挖沙虫、挖螺、耙贝、电鱼虾、围网捕鱼、底拖网作业、抽砂洗砂、排污等。
2)自然因素:大型藻类爆发如绿藻(浒苔)和附生生物;外来入侵物种如互花米草;风暴潮及台风浪的影响等。
(5)政府的支持情况
当前政府对于非法挖沙虫等破坏海草的行为所执行的相应政策法规和措施如下:
1)政策法规:当前,保护区主要是基于以下政策法规对非法捕捞沙虫行为进行执法:《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根据《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禁止使用高压水枪、电子射枪等禁用的工具或者使用电、毒、炸等方法捕捞海产品。因此,使用高压水枪挖沙虫是被明令禁止的;
2)保护区采取的措施:成立沙田管理站和执法队,负责海上和岸上巡护,坚决遏制和严厉打击保护区内各类破坏违法行为。利用雷达、无人机和光电摄像头等高科技设备参与到保护区日常巡护监管和科研监测当中,搭建巡护平台,健全完善“空天地网”一体化林草湿资源监管体系。
主要问题:
(1)保护区内海草床逐年退化,面积减小,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显著。海草床的退化会导致海草床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栖息在海草床的生物栖息地环境变得恶劣,食物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生产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2)高频的人类活动(赶海、挖沙虫、捕捞等)依然是保护区及其周边滩涂海草床退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3)已在保护区内实施的项目在周边村民参与海草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上尚未获得较好效果。
需求:
移植是海草修复最常用的方法,而人工繁育海草提高海草生长存活率对于修复海草床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挽救快速消失的海草床的手段之一。但人工增殖只是权宜之计,从根本上保护海草床,还是要控制造成其衰退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因此,本项目的重点需求是有效调动本地社区村民深度参与到海草床的保护行动中,并找到可以赋能当地以挖沙虫为重要收入来源的村民(以妇女为主)的方法/替代生计,探索其他的就业机会,减少人类活动对海草床的影响,将是本项目的重点设计内容。
解决方案:
鉴于人类活动是造成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海草床退化严重的关键因素,海草床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孕育和庇护了大量的海洋生物,保护现有海草床面积,助力新增海草床面积,是保护好以海草床为主要栖息地和觅食场所的海洋生物、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抓手。因此本项目将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议题,以“共创、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保护区周边社区村民深度参与,撬动北海乃至广西的多方资源投入,帮助保护区及保护区周边的社区、村民结合当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资源禀赋,协助发展适合当地的生态旅游、自然教育、自然体验及其它替代生计,培养能成为生态旅游从业者的社区村民,并建立有社区村民参与的海草床保护志愿者小组长效机制,通过推动社区参与和共管提高本地保护区的管理的有效性。
具体采取如下行动和路径:
(1)搭建完善的上层网络资源的有效支持。
借助研究会的创会单位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及合作伙伴单位广西中环宇恩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经验,搭建项目的海草保护领域专家团队,联动广西本地的媒体资源、学校资源、科研院所资源(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社会组织资源等投入本项目的执行当中。同时,本项目合作伙伴为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也已经获得北海市海洋局的许可和支持,可有效联动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各项工作的开展。
(2)海草床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主题的在地化自然教育、生态旅游路线内容研发。
本项目将在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挖掘和充分发挥保护区及周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保护区管理中心、文旅局、社区村民等相关利益群体共创、共建开发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以海草床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研学路线,该路线将围绕“生物多样性和海草床保护”为核心议题,研学内容将包含通识学习(海草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概念与重要性、保护区内重点保护物种等)、体验与探索(保护区内项目实施地点附近的净滩、生态赶海、海草繁育基地参观与海草种植体验等)、思考与行动(小组工作坊形式的对海草床保护议题的讨论、分享、调研、宣传等行动),将理论与实践、体验结合在一起,路线地点包含保护区内的广西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学习生物多样性系统知识)、保护区管理中心正在管理的海草床繁育基地、保护区内东风村海滩等地,研学过程中以带领本地青少年及成人志愿者学习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草床保护的重要性、可采取的行动等,全程不会深入海草床生长区域破坏其栖息地,主要在沿海滩涂上进行生态赶海(即生态友好式赶海,不进入海草床生长范围,仅以辨认潮间带生物为主,不带走它们,并进行栖息地净滩,减少垃圾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本研学路线以本地青少年为主,并辐射北部湾周边城市如北海、湛江甚至南宁等地的中小学,研发出结合在地化特点的科普教学课程内容。从青少年群体中培养海草床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意识,引入成人做志愿者,提供志愿者或导师岗位,提高更广泛的沿海居民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3)本地社区村民深度参与。
1)组建本地社区村民参与的海草床保护志愿者小组:建立长效的本地社区村民参与的海草床保护志愿小组。招募社区村民及北海市区居民加入小组,同时,本项目对志愿小组人员提供的志愿服务进行志愿时长记录登记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荣誉激励,如制作志愿者证书及志愿者表彰大会举办,激发更多人善心,吸引更多人进入海草床的保护行动中。
2)面向本地社区村民举办的海草床保护系列行动:由研究会及本地社会组织牵头开展参与海草人工繁育体验、海草床生态系统知识科普进校园、海草床生长环境垃圾清理、生态赶海、编跳“海草广场舞”等低门槛、易宣传、强体验的系列保护行动,切实有效提高本地社区村民及广州市民对海草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认知能力及保护意识。
3)培养本地社区村民的“生态赶海”老师/导游小组:筛选合适的内容教授给村民,培养日常以赶海、挖沙虫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民(妇女为主)成为可以带领研学团、旅游团等青少年进行生态赶海的“导游”或介绍本地滨海生物的“老师”,为其提供替代生计的方式之一。项目团队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与保护区管理中心合作监测项目实施地点与非项目实施地点的海草床保护情况,在项目结项后形成影响报告和相关保护建议提交保护区管理中心,辅助管理中心进行海草床保护措施决策。
4)在社区中建立海草床保护科普宣传牌:在保护区周边社区中选择人流量大、信息交换频繁的区域,建立永久性的海草床科普宣传牌,切实有效地加深村民对海草床需要保护的理念,提高村民对海草床的保护意识。
5)与保护区、本地公益机构合作,支持其带领村民的海草床保护志愿小组,建立定点定期到保护区及项目实施地点开展海草床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宣讲志愿团,长期服务于保护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预期成果:
(1)建立并运行从上而下地支持海草床保护的有效资源网络机制。搭建一个社会影响力广、多渠道参与的社会各界支持海草床保护的资源网络,能有效地联动北海本地各级各界支持海草床保护工作。
(2)减少当地村民活动对保护区及周边的海草床的影响,帮助至少10名本地女性村民参与生态赶海导游的身份转变并为其提供另外的收入增长机会。形成一份挖沙虫与生态赶海研学活动对海草床影响的对比分析报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宣教工具和产品得到开发,本地村民的教育能力获得提升。
(3)本地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获得了长效的人力(志愿者)保障机制。本项目将建立长效性的在地化社区支持力量,树立本地居民的海草床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4)海草床避免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保护面积将达到10公顷(项目实施点附近海草床面积约3公顷,管理中心2年内有计划修复保护区内本项目实施地点4公里左右区域的海草床面积达到110亩即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