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地区残障者减排赋能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4-06-24

基线信息:


当前我国残疾人群是众多弱势群体中面对困难最多,问题最为突出的群体。残疾人社会融入仍然面对着许多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北京市个人及单位做好垃圾分类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使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的落实有了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垃圾分类是城市环境治理的必然趋势,部分残障者及家庭因心态消极和缺乏具体指导,不能主动参与分类及安排,个人发展和社区参与面临巨大挑战。


为项目申报,我们在2023年11月12-15日对常营地区残障者中116名残障人士(视残9人、肢残17人、智残67人、精残12人、多重残疾11人)调研获知:  参与家庭垃圾分类的人数仅为16人,占调查人数的14%;掌握分拣正确方法的为7人,占调查人数的6%;调研显示,当前受调研残障者及家庭在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及相关规范的责任要求上差距甚远,未能履行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职能。进而制约其发展和社会生活参与的权利,严重增加了社会融入环境障碍。




主要问题:


部分残障者群体因自身和支持系统薄弱,参与分类减排面临巨大挑战。主要问题:中、重度残障者缺乏主动参与分类减排动机和意识。虽然政府、组织开展了大量的低碳减排推动工作,但对于残障者群体其侧重点在于环保宣传方面,提供给残障者可参与、可实践的活动与途径并不多,质量与规模参差不齐,也没有尊重到残障者的个体差异。因此,部分障碍程度较重、支持系统薄弱的残障者及家庭心态消极,面临垃圾分类辨识困难、正确投放度低、旧习惯难以改变等问题,阻碍了残障者平等参与社区生活和参与社区建设的权利和需求,亟待支持。


本项目以常营地区部分残障者为服务对象开展介入,旨在提高目标群体在新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其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残障者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改善和优化残障者社区成长环境,并且增强残障者及家庭与社区的融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项目存在以下的需求:


1、 微观层面:政策规范的要求下个体自身能力的提升(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2、 中观层面:如何有效引导和支持残障者;


3、 宏观层面:残障友好环境的促进。





解决方案:


本项目基于社工实践原则“人在情境中”,通过对常营地区残障者基本状况的了解,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残障者的发展需求问题。从调查对象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角度来探讨服务对象可利用的资源,从而促进残障群体的社会发展和权利。


项目以学习和掌握“家庭堆肥“为媒介,从三个方面实现残障者及家庭主动参与”分类减排“的目标,包括:


1. 上门送“堆肥桶“:向有分类减排困难的残障者家赠送”堆肥桶“,并上门教授使用方法和如何正确分拣堆肥材料,减少厨余排放;


2. 上门送意识:动员亲属、志愿者开展有效支持,上门为残障者传授分类和减排的知识,如两桶一袋正确使用、酵素制作、了解有毒有害品分类和提供有效指导,同时定期回访;


3. 培育绿色文化:开展社区倡导活动,促进残障友好社区建设。

 


预期成果:


1. 残障者分类减排认知和废弃物再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残障者家庭两桶一袋使用率达到90%,分拣正确率达到80%;实现家庭可回收物总量的65%的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有害垃圾回收率达70%。为残障者提供适宜辅助工具,残障者辨识和分拣技能提高。

2. 照顾者环保知识、技巧提升;建立家庭厨余垃圾就地厌氧堆肥处理,挖掘生活垃圾价值属性和与社群联接关系,构建“残障者绿色赋能”可持续运行机制 1 套。通过家庭厨余堆肥转换花园可用肥料约2163kg。

3. 通过“公益市集”、“变废为宝创意活动“等内容,形成稳定的绿色文化传播平台,残障者及家庭积极参与,实现残障者家庭和社区居民间闲置物品再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预期1.14吨可回收物得到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4. 提高中、小学生废弃物再利用的意识,提升助残意识。残障者主要照顾者-女性的社区参与权提升。

5. 残障者赋能示范项目案例集1套,关于“绿色生活”理念和可持续长效机制的赋能宣传培训视频材料 2 套。




项目建议书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