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保护地-动态
首页 > 社区保护地 > 动态

渠楠社区保护地

发布日期:2020-05-27

这是一个藉由与濒危野生动物结成命运共同体,来唤起社区内生活力与自我治理的典型案例。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壮族村寨里,老百姓与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合作,成功运营起白头叶猴自然教育基地,立基于本地的生物文化多样性,传递自然生态知识与和谐共处的理念。渠楠社区保护地,守护人与其他生命的共同家园,不仅得到政府的认可,被授予“自然保护小区”的牌子,也通过共同的管理,凝聚人心,重燃起对自身文化与社区发展能力的信心。


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渠楠是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内的一个壮族村寨,人口110户450人,总面积约1100公顷。这里依然保留着壮族传统的知识、实践与信仰体系(knowledge-practice-belief complex),风水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在喀斯特石山的壮族聚居区,风水林几乎是每个村庄的标配,其健康状况和外貌景观被认为与村庄的福祉紧密相连。从生态保护的视角来看,风水林在保护水源、防止该地区特有的滑坡滚石等自然灾害上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成为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庇护所。

1微信截图_20200527150915.png


  渠楠的风水林共有三片,年代最近的也可追溯至解放前,其中两处是土地庙和神龙庙的所在地,也是日常的祭祀场所。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村民们会在神农庙前祭祀、聚餐与议事,这是村里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公共活动之一。这里的人们相信,守护好风水林,尊重自己所居住的土地上的各类神灵,则神灵也会同样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反之,若在风水林中做任何不洁(如大小便)或不敬的行为,则会遭到报应。甚至在日常生活细节之中也能看到这种痕迹,例如,在风水林或山里吃东西,需要在地上留下一些作为祭品,否则也可能冒犯土地公等各类神灵。婚丧嫁娶路过村口的神树,则须落脚点香挂红布。
 
  由于数百年来的生存都紧密依赖这片土地所提供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服务功能,渠楠村民祖祖辈辈通过亲身观察与试错实践,积累下了丰富的与自然相关的知识、经验与实践。这些知识和与之紧密相连的信仰体系和世界观,往往被视为迷信,在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今天,反而成为一笔丰厚的心灵财富,能帮助村民去积极应对内外部的各种威胁,维持和发展其与其他生命共享的家园。以传闻轶事、民间故事和习俗的形式世代相传,蕴含着生态智慧的文化禁忌与行为规范,也比政策法律更容易深入人心。
 
  虽然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及森林法与野保法等的实施,村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在剧烈改变,但我们仍能轻易地在传统节日和食物中找到它们。例如,农历三月三日,是壮族的“新年”,妇女们会采集枫香叶、红蓝草、密蒙花等制作五色糯米饭,寓意五谷丰登。端午节会有用小叶榕叶子烧灰融水做的凉粽,日常则有艾草和芭蕉叶制作的糍粑,许多家还保留着花生和黄豆等的乡土品种,村里有老人懂得草药的知识。


2微信截图_20200527151001.png


社区保护地的自我认同


  对渠楠的男女老少而言,经常光顾屋前房后石山的白头叶猴,是生活中的一员,他们熟悉其一举一动、活动范围、喜爱吃的食物和各种习性。然而,过去他们却并不知道,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且渠楠是其重要的栖息地,渠楠所在的中越喀斯特廊道地区更是位于全球极为重要的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内,该区域以种类丰富、特有性高的植物和灵长类物种著称。


3信图片_20200527151054.png


  正因为其重要性,且栖息环境都是老百姓的集体林,因此,当地林业部门与保护区一直希望能在保护上获得村民的有力支持。因此,2014年底,在保护区与美境自然(广西本土NGO,以下简称美境)的协助下,渠楠屯委在全体村民事先、知情和同意的情况下,自筹自建自管理保护地,并按照《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在扶绥县林业局备案,以自然保护小区的形式获得了县林业局的挂牌认可。同时,全村也都同意被外界认可为社区保护地,并在UNEP的WCMC保护地数据库中进行注册。
 
  其实,无论是“自然保护小区”还是“社区保护地”,都是外来的概念与新名词。真正推动村民愿意获得外部认可的驱动力,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期待以及对家园的热爱。由于在渠楠非常容易观察到白头叶猴,这里的生态相对完整,文化丰富多样,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别具特色,因此,美境与渠楠的村民提议,共建自然教育基地,接待全国的中小学生来此开展自然体验和教育活动,以此推动渠楠的绿色发展。2015年1月保护小区挂牌后美境成功组织的第一次白头叶猴冬令营,让村民们对通过自然教育促进社区发展建立了信心。
 
  随着自然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渠楠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访客,村民的保护行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许多村民代表村庄走出去,与其他社区开展交流。每年年底渠楠都会举办保护小区挂牌的年度纪念晚会,通过宴会和歌舞表演,与邻村、地方林业部门、保护区、NGO等合作伙伴代表,共同庆祝。这些都帮助村民建立起对社区保护地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


自然教育与自我治理


  外界的不断到访、支持与认可,推动渠楠去探索社区保护地的管理与治理,其中的每一小步也都与自然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挂牌甫始,渠楠就根据当时保护地内存在的威胁,制定了4条村规民约:1)未经允许,严禁外人进入保护小区界;2)严禁捕猎打鸟,毁林开荒,偷盗自然资源;3)严禁在山脚下随意生火;4)如有发现以上行为,可向保护地巡护队成员举报。

4微信截图_20200527151222.png


  从初期争取外部认可,到后续的日常治理,屯委迈出的每一步,都充分听取了村民的意见,也因此获得村民的认可与广泛参与。与政府自上而下所建立的保护区不同,渠楠社区保护地的管理与决策,并不依赖专职聘用的管护人员、法律和一整套管理制度,而是靠习惯法及村民的共同监督而实现。村民们每天在田间地头干活时,一旦看到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时,都会及时报给巡护队,由巡护队成员上报屯委解决,如果涉及违法行为,则由屯委联系保护区和当地林业部门协助解决。
 
  巡护队成立最早,主要由年轻人组成,除定期开展志愿的集体巡护外,还承担了村庄的安保任务。2015年巡护队制止了抓鸟事件9起,盗挖珍贵树种1起,16年制止抓鸟11起,17年制止盗挖树1起,抓鸟5起,18年制止抓鸟2起,19年至今未出现破坏事件。随着威胁越来越少,巡护队也改变了工作策略,不再开展集体巡护,而是将社区保护地分片负责到个人,方便又不耽误日常生产。
 
  为了接待前来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外来学生与家庭,15户家庭将空房(共68个床位)拿出来搞接待并成立了接待户联盟,共同制定接待、收费和管理标准,这一方面保证了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保证接待的质量。联盟还将一定比例的收入贡献村集体,用于渠楠的日常公共事务并接受屯委的监管。
 
  渠楠的各类自然体验与自然教育营,通常都由外部NGO组织招募,课程基于渠楠的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既有观猴探洞等介绍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又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因此,村民在外部支持机构的培训和协助下,随着能力和认识的提升,也能逐渐参与到课程设计和组织中。村民内部组建发展出了儿童青草社、文艺队、木棉花班(自然导赏员)、生态农业先锋队等小团体,并以小团体形式参与自然教育活动。连同巡护队一起,这些团队现在除了能提供食宿、后勤、交通等服务外,已能参与或独立提供观猴、夜观、自然导赏、自然戏剧、传统民俗与文化类的课程。巡护队还能协助外部NGO或科研机构开展白头叶猴的种群监测和生态学研究。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上述每个小团体的积极参与、支持与通力合作,因此,这些团体的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屯委之间都需要建立有效的民主议事与决策机制。


5微信截图_20200527153026.png


  于是,渠楠在社区保护地的自我治理上,也探索出了一套与自然教育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以“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核心理念的共管制度。对内,屯委指导兴趣小团体的自我组建、自我管理,并为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外,建立起能吸引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共管会议制度。每个季度都召开的共管会议,由各团体代表轮番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上季度工作进行总结,和对下季度工作进行协商与安排。季度共管会议对于社区内部小团体而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非是下位的执行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对外部的合作者而言,共管会议则提供了一个通道,让他们得以进入社区,并有机会为社区提供资源和支持。


6微信截图_20200527153147.png


  共管会议的内核是“开放包容”,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保护与发展互相促进的创新模式。因此,参与共管会议的成员并非在初期就全部到位,且固定不变,每次参与的人群也不尽相同。现在除了社区内部小团体,通常还包括县林业局、保护区、美境以及后来加入的SEE广西中心等外部支持方。 


成效、挑战与愿景


  在过去的五年里,白头叶猴逐渐发展成为渠楠新的文化符号,自然教育则成为打开渠楠人内心发展动力的一把钥匙。渠楠人的生活也因此与自然再次紧密的联结在一起。白头叶猴、蝴蝶、飞鸟、水塘、石山、花草、树木,所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渠楠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被重新理解、定义和认可。曾被忽视甚至忘却的传统知识与智慧,也在自然教育过程中被重新看见。
 
  截至2019年10月渠楠共接待自然教育(含考察)人员1,288人,收入424,719元,其中导览费17,850元,提留社区的公共保护经费60,490元。无论是美境的野外监测结果还是村民自己的感受,白头叶猴和石山的森林都在明显的恢复过程中。2019年福特汽车环保奖授予渠楠“白头叶猴伙伴”证书。
 
  对于渠楠社区保护地的成效,即使在社区内部,每个人的看法和体会也各不相同。自然的恢复、环境的改善、社区凝聚力与身份认同、自信心与自豪感、社会影响力、外部的认可、能力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等不一而足。不过,大概所有亲历这一过程的人都会有的体会是:村民是自己家园的主人,无论在保护中谋发展,还是在发展中求保护,只有当村民能在此过程中公平、公正地感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元价值(不只有经济或物质效益),才能真正激发出社区自我教育、成长与发展的活力。
 
  自然教育为社区带来了改变,但自然教育市场及渠楠接待能力等限制因素,使得其规模仍然较小,总体收益在每户的年度经济收入中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村民依然要依赖农业种植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这几年许多村民从甘蔗种植专向大规模的柑橘种植。甘蔗由于有政府补贴和统购统销,收入虽不高但比较稳定,所需的化肥和人力投入都较少,而柑橘的虫害多,田间管理要求很高,人力投入大,这不仅使得农药污染对村民健康及环境的威胁日益严重,而且波动较大的市场价格、产量与质量的不确定性也使村民面临经济破产的巨大压力。虽然他们也认识到农药的危害,希望农业转型或自然教育的收入增加成为生计来源之一,但现实中也往往因为资金短缺、能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等复杂的结构性原因暂时无法实现。


8微信截图_20200527154827.png


  此外,随着渠楠社区保护地获得更多外界的关注与支持,大量资金和不同资方或支持者的进入,也给社区现有的共管制度带来挑战,其平等协商的核心价值观容易受到权力失衡以及“到底谁领导谁”等政治性、原则性问题的影响,并使原本较为团结的内外部合作产生裂缝。这也使得渠楠需要在原有社区保护地治理模式上进一步探索,去应对新的挑战。
 
  渠楠从一开始就有个朴素的愿望,即希望能将美好的自然环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积淀,使得渠楠能管理好社区保护地并建立自然教育基地,这也应该可以让他们变得更有能力与信心,去克服当下的困难,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本文作者:

张颖溢,陶安丽,董亦非


参考文献:

1.Madhav G.,Fikret B. and Carl F. Indigenous Knowledg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mbio, Vol. 22, No. 2/3, Biodiversity: Ecology, Economics, Policy (May, 1993),pp.151-156

2.Bleisch,B., Xuan Canh, L., Covert, B. & Yongcheng, L. 2008. Trachypithecuspoliocephal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e.T22045A9351127. https://dx.doi.org/10.2305/IUCN.UK.2008.RLTS.T22045A9351127.en. Downloadedon 25 March 2020.

3.Dudley, N., Guidelines for Appling Protected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 IUCN, Gland(Switzerland), 2008,P28-30.

4. 扶绥县林业局:《扶林字(2014)27号》,2014

5. Ecosystem Profile, Indo-Burma BiodiversityHotspot 2011 Update, Critical Ecosystem Partnership Fund (CEPF), October 2012.(https://www.cepf.net/our-work/biodiversity-hotspots/indo-burma)

6. 崇左市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数量及分布(http://www.czbtyh.cn/bhqgk/423822.shtml)

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管理办法http://www.carbontree.com.cn/NewsShow.asp?Bid=5347

阅读原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