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陕西宝鸡市城市低碳社区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1-10-08

基线信息: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三大危机,近年来中国政府不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变化谈判。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推动实现“碳中和”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甚至放弃化石能源,大幅提升太阳能、风能、水电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可再生能源就显得尤为关键。其次要提升各行各业的能源效率,特别是制造业的能源效率,这样可以实现用更少的能源创造更多的产出,同时满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诉求。再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如绿色出行、26度空调行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能源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企业的绿色生产。

 

目前,社会各界在关注焦点集中在能源转型和产业调整方面,对于生活方式转变特别社区层面的碳中和行动,缺乏明确的愿景和路径。而社区碳排放是指社区因生活消耗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居民交通出行及外购电力和热力生产导致的碳排放。碳中和社区是在低碳社区的基础上再次进化,最理想的状态是在本社区内实现碳源(碳排放)和碳汇(碳吸收)平衡相抵;次理想状态是本社区内碳源和碳汇无法相抵,通过生态补偿或借助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方式,购买其他地区的碳汇达到平衡。据相关研究测算,中国人均社区碳排放量约为人均碳排放量总量的34%。社区内居民建筑、居民交通和公共设施的能耗占据社区碳排放份额最大。同时,社区治理水平也将影响到社区的减碳行动,以上海为例不断夯实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培养市民自治共治能力列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这为社区民众就碳中和社区建设实现有效决策、一致行动提供有效支撑,对碳中和社区的建设大有裨益。

本项目涉及经二路街道办事处辖区2个社区居委会——新民路社区和渭工路社区,共8720户,27737人 ,民族以汉族、回族为主。社区地处宝鸡市城区中心,是人口密度高度集聚区,商贸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量大,社区居民的老龄化程度比较高,但以低龄老人为主,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很高,陕西普辉自2016年以来持续举办社区教育课堂,社区居民参与依然很高,同时依托街道成立的全省首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培育带动了187家社区社会组织,是陕西省首个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目标的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院落改造、为老服务、社区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有非常大的提高。宝鸡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全国文明城市,在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以来,渭滨区为了提升全区各级各部门对于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在5月7日举办“渭滨大讲堂碳中和战略专题讲座”,邀请国家气候战略规划部专家作专题报告,解读重点领域、行业和碳市场发展、渭滨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建议做了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6月5日环境日期间,渭滨区要求推动全区积极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风尚,构建全民参与行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渭滨区2021年度碳排放方案,落实各项减排措施,全面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

陕西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举措,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利用基地和园区绿色化改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产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

 

存在的问题:

问题-1 社区对于绿色低碳知识和意识不足,缺乏目标和规划

主要原因

-1.1:社区居民大多对于绿色低碳的关注和认识不足;

 

-1.2:缺乏指导社区制定绿色低碳目标的专业资源;

 

-1.3:对于居民参与绿色低碳行动没有专业、持续的体系,没有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1.4:居民活动缺少系统的组织、规划及相关技能


 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

-1.1:居民参与绿色低碳积极性低,导致项目得到支持较低

 

-1.2: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绿色减碳的行为改变不足

 


问题-2 社区的可再生能源应用率低和缺乏碳排数据

主要原因-

-2.1:城市社区集中式电力和燃气供应稳定

 

-2.2:社区和物业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和技术缺乏认知

 

-2.3: 缺少社区层面的碳核算技术指导


 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

-2.1:社区对于碳减排的基础和成效没有感知

 

-2.1:社区居民无法对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有切身感受

 


问题-3社区亟待建立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主要原因

-3.1:社区内缺乏绿色环保领域的志愿者组织

 

-3.2:社区组织活动缺乏持续投入

 

-3.3:缺乏对优秀社区组织的有效激励


 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

-3.1:项目退出后硬件被闲置或缺少维护

 

-3.2:项目退出后社区居民不再有自发环保活动

 

-3.3:项目持续性较具脆弱性



问题-4政府缺乏推进社区绿色低碳行动的经验和模式

主要原因

 -4.1:缺乏社区碳中和方面的专业支持

 

-4.2:整合多部门资源和政策困难

 

-4.3:财政投入有限


 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

 -4.1:绿色低碳行动限于倡导宣传,缺乏实际行动。

 

-4.2: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缺乏居民理解和支持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基本原理: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国家社会治理、城市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载体。本项目在宝鸡市开展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探索社区绿色发展,需要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绿色生活消费理念,进而践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从社区层面自下而上助力国家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危机做出贡献。

社区居民面向绿色低碳行为的改变,可以参考“知信行理论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简称KAP),这是在健康促进领域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最常用的模式,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Knowledge)、产生信念Attitude)和形成行为(Practice)三个连续过程。其中,“知”是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是行动。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获得了有关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逐步形成信念;知识只有上升为信念,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行为。

从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来看,推动社区层面的改变可以采用社区发展模式,指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政府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等,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社区发展过程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这一模式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之后被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工作借鉴,成为世界上促进社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的主要理论,更容易与相关的政策和机制衔接。

 

针对基本原理,我们采取的途径是:

(1)导入碳中和理念, 提升社区居民认识和理解的意识。

项目通过召开项目启动会开展社区动员,传递项目理念和方向,获得各方关注,争取相关方积极参与。项目举办“碳中和”绿色课堂,每个月持续开展2期共计40期,让社区居民了解“碳中和”发展理念,提升“碳中和”关注的意识和认知度,提高社区参与低碳环保行动的积极性,并对积极参与课堂和实践的居民予以有效激励,形成稳定、持续的机制,实现项目合作之社区居民“人人参与、持续发展”的目标。

 

(2)融合基层社区治理政策,培育社区居民组织赋能。

项目与政府民政部门、城建部门、环保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相结合,在合作之社区各培育1支30-50人的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社区“碳中和”生态志愿者工作机制,推动志愿者组织开展碳中和知识宣传、绿色出行、家庭节能等环保倡导、社区实践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承接社区环保服务项目,给予指导和支持,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在项目服务水平方面的不断提升,倡导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生态志愿者队伍中,从而形成一套可持续环保志愿者服务机制。

 

(3)推广社区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家庭节能技术,示范提升居民行动。

在项目实施的2个社区,根据社区不同文化特色、地理环境等设计实施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环保示范,示范可再生能源在社区中的应用和效益,推动家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推广,在推动“碳中和”项目目标有效达成的同时,在2个社区开展碳中和公共教育和社区倡导的活动,持续提升社区居民对碳中和的认知和了解,强化支持和参与碳中和的信心。                   

 

(4)整合政府、企业和社区资源,多元共建推动绿色社区建设行动。

搭建和推动宝鸡市渭滨区环保部门、经二路街道办、项目实施的2个社区、辖区学校、环保社会组织或志愿者队伍及环保专家、专业机构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各相关单位/组织有专人跟进,系统、持续的支持,推进街道办和社区出台绿色低碳行动方案。

 

(5)总结项目示范经验开展传播,带动更多社区参与。

通过项目总结会邀请政府领导和发改委、环保、城建等部门,以及专家、企业和居民代表参加,总结讨论试点项目取得经验和成果,推广项目经验,扩大项目影响力,在中西部省份的社区碳中和行动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预期成果及直接的项目产出:

(1)通过社区/学校绿色课堂让至少2000人次的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群体树立绿色低碳意识

 

(2)建成社区首个18kWP分布式光伏示范电站和微电网“碳中和”小屋

 

(3)社区可再生能源电力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124.72kg并持续25年

 

(4)依托社区绿色益站倡导超过200户居民家庭参与环境行动并得到展示。

 

(5)培育2支社区环保志愿者团队成为倡导社区和家庭绿色低碳行动的社区自组织

 

(6)社区绿色低碳行动的成果获得政府相关部门肯定和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关注

 

(7)项目经验在渭滨区或全省其他地市的街道或者社区得以复制与推广




查看全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