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娘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
发布日期:2022-10-27
基线信息:
过去20年中,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ICCA)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ICCA定义为:“包括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通过习惯法或其它有效途径,由原住民和当地社区自愿保护的自然的或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 GEF SGP),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支持ICCA以及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在地行动。GEF SPG中国项目自2009年成立以来共支持了21个社区保护地,其中9个已经在ICCA Registry成功注册。这些社区保护地都处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它们有的是自然圣境,有的与政府的保护区重叠却实践上由社区保护和管理,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由民间组织扶持推动,有的已经获得政府的备案和挂牌认可。这些社区保护地都是中国生态文建设的具体实践,保护着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然而 ,迄今为止在国内尚未探索出成功的海洋社区保护地试点。 本项目实施范围设定在《广西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中划定的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集中分布区限制类红线区和三娘湾重要滨海旅游区限制类红线区。其中目标海域位置为拟建中的广西钦州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覆盖海域,即广西北部湾沿海的三娘湾-大风江-南流江海域,东至108°47′49.20″,西至108°52′18.37″,北至21°36′16.56″南至21°31′11.72″。
该区域位除了中华白海豚,以中国鲎为代表的底栖生物多样性亦极为丰富,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底栖生物是全部生活史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其作为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为鸟类、两栖、爬行等多种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数量庞大且生态位重要的类群,丰富的底栖生物资源也为当地人带来了丰厚的食物和经济收入来源。然而过去20年间,在区域的快速发展下,北部湾的生态资源与本土文化面临开发和变迁,海岸侵蚀、淤积、污染、潮间带湿地的退化和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是这一区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项目位置东邻北海市,西与防城港市隔海相望,南临北部湾海域,地处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腹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距钦州市43 km,南宁市138 km,北海市100 km。保护区覆盖的3个农村社区归犀牛脚镇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管辖(N21°37′17.07,E108°45′19.29),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73人。旅游区陆地面积1219.7公顷。辖三娘湾、乌雷、大环三个村委。管理国家4A级景区三娘湾景区,辖区总面积21平方公里,海岸线9.2公里。
三娘湾村
三娘湾村位于犀牛脚镇东南面,距钦州市区47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坡地面积300亩,海岸线长2.5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20户,总人口2217人,全村以海洋捕捞为主,旅游、农业为辅。有大小机动渔船185艘,村民出海打鱼收入从20、30元到2000、3000元不等。2003年,钦州市开发三娘湾旅游风景区,村民投资兴建饮食铺面,后陆续有客栈、商品販售及导游加入,逐渐形成服务产业。全村从事服务业的约有60~70 人,包括饮食、住宿、销售旅游纪念品、出海观光等服务。三娘湾村于2018年2月获最美渔村。
乌雷村
乌雷村位于犀牛角镇西南面,全村面积为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700亩(水田930亩,坡地770亩),生态林地3500亩,有5公里海岸线。村委有2个自然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73户,总人口3254人。全村以海洋捕捞为主,农业、旅游为辅,种植水稻,一年二造,旱地作物以木薯、花生、红薯为主。全村有大小机动渔船180多艘,灯光渔船2艘,总马力2500多匹,62亩虾塘属村委所有,出租供本地及外地人士承包,共有虾育苗基地17个,6个海蜇加工场。另后海水浴场、珍珠养殖场,盛产大虾、青蟹、文蛤等海产品。经济结构总体以农、渔业为主,近来年轻人前往北海、广东务工比例增加。乌雷村历史深厚,拥有悠久的伏波将军庙、水渠与水井设施。
大环村
大环村位于犀牛脚镇西南面,右邻钦州港,面向北部湾,距集市3公里。全村区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沙坡地)72亩,沿海防护林带200多亩,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62户,总人口1602人。全村以捕捞为主,养殖为辅的纯渔业村,有大小机动渔船70多艘,总马力7000多匹,养殖面积约12000亩。滩涂属20多户村民所有,主要养殖小蚝、沙虫、车螺等,有2户海鸭养殖户,红树林属盐厂所有。经济结构总体以渔业为主,年轻人大部分前往北海、海南等地务工,做与渔业相关的工作。村庄保存有伏波庙,村庄环境优美。拥有1个天然的避风港,月亮湾、麻兰岛待开发,计划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村民经济。
主要问题:
1.缺少系统和专业的科学工具支持渔民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前期项目开展了海洋生态系统及关键物种(鲎)保护利用现状与传统渔村文化、知识和实践的调研,然而仍缺少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鲎的亲鲎产卵与觅食生境研究的数据支撑,此次拟通过链接高校,科学家,公众参与等创新模式对亲鲎进行标记追踪,长期收集其产卵与觅食生境分布、活动轨迹及其时空动态变化数据,推动未来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2.缺少内生的参与式机制提升社区的海洋资源保护能力:前期项目的社区成果唤醒了村民对家乡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但仍需加强社区村民的参与性和提高参与保护的能力,在增加生计的同时达到保护和宣传教育的目的。
3.缺少具有吸引力的公众传播和更针对性的政策倡导:近年来也有其他从事海洋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朋辈机构看到了三娘湾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并陆续进入社区开展工作,但因为单方力量和影响力有限,需要联接各机构分享心得和交流学习,发挥各自强项,共建北部湾社区保护地平台,共同倡导与支持渔民社区参与和传统渔业社区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的角色与贡献。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1.在海洋科学家支持下建立渔民参与鲎保护的科学监测机制:放鲎回家时对成年鲎做标记和校园科普放鲎回家,为鲎类海洋保护地发展,推动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完善以小学生为受众的生态文化教育:充分使用三娘湾小学海洋图书室,增加鲎类科普宣传书籍;开展“鲎校园保姆”活动,举办每年一度的鲎增殖放流活动,让环境教育从孩子做起,通过小手牵大手,从点到面地提高鲎类保护的数量,提升三娘湾村滩涂的海洋生态环境,并逐步将三娘湾村小经验推广至周边乌雷小学与大环小学;
2.从社区赋能出发提升社区鲎资源保护意识水平和行动能力:社区导赏员培训和民宿行业经营者主题培训,结合《三娘湾生态文化导览员手册(试行版)》产出一份针对当地鲎类的导赏图册,为本村妇女提供以鲎为主题的社区导赏员培训,推动本地民宿增加鲎宣传主题房间,增强本地村民参与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与三娘湾旅游风景区生活体验和鲎保护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旅游模式;
3.以海洋社区保护地为核心议题促进示范案例的政策倡导和大众传播:政策研讨会和鲎保护主题音乐会,联合本地从事海洋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其他社区居民,分享和总结三娘湾海洋生态保护的试点经验,旨在探索延伸至整个北部湾生态保护地平台的可行性方法。基于各家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清晰理解各自业务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有效掌握机构业务在维护三娘湾生态保护的空间,依法、守法地推动倡议议题,反哺与提升物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水平。结合每年一度的鲎增殖放流活动,举办年度主题音乐会,通过线下线上的传播途径,邀请公众共同参与,增加社会影响力。
预期成果:
1.科学监测数据和科普:通过给成年鲎打标签来收集鲎的数据(包括种类,大小,重量,栖息地等),继续监测放鲎回家的数量,通过渔民参与和学术交叉等创新模式,加快识别三娘湾鲎类产卵与觅食生境的分布格局与环境特征,达到每年解救2000只鲎和200只成年鲎的数据收集目标,并发表一份针对鲎的论文。搭建三娘湾小学“鲎校园保姆”活动,学习饲养鲎,并观察丶记录鲎幼体的生长过程,最後携手父母将长大的鲎苗放归自然,达到促进保护力量下沉到社区,提升村民普遍参与度的目标。
2.社区保护行动和意识水平:推动以鲎为主题的社区导赏员服务,培训不少于5名社区导赏员(女性占比80%),期间完成并印制一本以鲎类为主题的导赏图册,让参与的导赏员年收入增加400元。民宿行业者培训10人次,2家民宿改造鲎主题房间,摆放鲎相关宣传手册。
3.政策倡导和公众传播:组织1次三娘湾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试点的经验研讨会,邀请不少于8家机构和相关部门代表参加,邀请来自三娘湾村、乌雷村和大环村3个村庄的12名村民代表(女性占比80%以上)参加会议,培训本地高校志愿者,密切关注当地相关政策指向。结合部门的职能分工,提交基于研讨会意见整理形成的针对三娘湾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分别给予钦州市自然资源局、钦州市海洋局和钦州市农业农村局三个部门。针对涉及鲎栖息地的海洋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生态修复等建议提交给钦州市自然资源局。针对涉及鲎栖息地的海域使用和保护等建议提交给钦州市海洋局。针对涉及渔民转产转业、水生动植物保护等建议提交给钦州市农业农村局。每年开展一次鲎保护主题音乐会,媒体传播人数不少于500人次,间接影响人次3000人,增加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