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沙角村可持续海滩养殖试点示范项目
发布日期:2022-10-31
基本信息:
钦南区沙角村位于钦州市钦南区,濒临北部湾,拥有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畜禽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件十分优越。发展海水养殖业是钦南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其中一个主要抓手,为使鱼虾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钦南区注重加大科技力量投入,通过池塘标准化改造、引进新型高效养殖技术以及引进优质苗种等措施,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成功率。钦州地处北部湾北海岸,北部湾具有丰富的鱼、虾等经济价值,“十三五”以来,钦州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渔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渔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53.71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32.32万吨,淡水养殖产量11万吨,海洋捕捞产量9.60万吨,淡水捕捞产量 0.79 万吨,水产品产量在全区14个市中排名第2位。2017年,钦州市渔业一产产值83.16亿元。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中22.06%。2017年,对虾养殖面积3205公顷,产量4.54万吨,形成以池塘养殖为主、冬季大棚保温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养殖模式。虽然钦州在水产养殖产量和规模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面临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增养殖技术落后、养殖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现阶段主要采用的养殖方式有海水池塘集约化养殖、沿海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养殖量的提高,残饵量和养殖机体排泄物也相应增加,养殖海水污染、养殖区赤潮等现象频频发生;同时社区居民养殖技术较落后,养殖技术主要来源于口口相传的经验,产出的对虾品质较低,市场价格不高,仅为20-30元/斤,仅有为数不多的养殖户能通过养殖对虾盈利,当地小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钦州地处北部湾北海岸,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冬季受大陆冷空气团影响,夏季常受台风侵袭;北部湾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月均气温峰值出现在6-8月,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是广西乃至全中国暴雨灾害的高危区,全年暴雨日数均值最多,自然灾害对种养殖业的危害较重。据不完全统计,钦州市海滩养殖对虾成功率仅为20~30%之间,主要原因是虾的生长发育与生长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如台风、强降水、高温等均会引起对虾应激反应,常常容易造成厌食、生病和死亡,因此天气与气候的对海滩养殖的影响是很大的,水产养殖极端依靠天气变化,气候变暖又加剧这一影响。
2021年3月,钦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钦州市钦南区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作方案的通知》,结合钦州市钦南区水产养殖业发展实际,计划在2022年完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不断加强宣传服务,努力营造养殖企业与个人积极参与、各部门支持配合的良好氛围。202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支持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气候变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正在筹集中,项目组已申请在示范地针对水产养殖企业/个体户开展海滩养殖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适应社区示范项目,本项目可结合相关试点工作开展。项目组与当地社区联系较为密切,对项目的推进具有较好的基础。
主要问题:
1.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项目示范区居民缺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气候韧性较弱,收入受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项目点气象相关预警预报科技技术运用较少;一些高效的、可用于移动设备上的预警预报在养殖户中普及率低,养殖户对于精细化的气象风险预警了解不多,主要是靠天吃饭,缺少提高适应气候变化风险意识的方法和措施,一旦发生气象灾害,极易造成血本无回。
2.水产养殖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养殖过程中,人工合成饵料的过量投入,残饵的分解,对虾排泄物的产生等,导致养殖水富营养化。当对虾养殖水大量排放到近岸水域后,造成了该水域营养物质的增高和溶解氧的降低,引起了该区域的水质污染。对虾养殖水大量排放污染近岸水域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污染,如对虾养殖密度过大,池水恶化,迫使注排水加频,污染的池水排入近海,海水被污染后又重新注入虾池,引起地水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3. 水产养殖户与供应链相关方关系较脆弱。在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导致养殖户的收益普遍不高。
4. 试点社区养殖企业/个体户的女性群体和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项目区居民收入整体不高,参与项目的对虾养殖户家庭中,成年男性大多外出打工,养殖业主要依靠家庭中的女性开展和维持;而这些女性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不掌握专业技术,通过养殖获得的收益较低,使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解决方案/计划的活动
1. 提升社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提高当地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1 会同合作伙伴开展社区水产养殖风险与气候变化脆弱性基线调查,明确项目开始前面临的主要水产养殖风险和气候变化风险,开展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以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科技应用和培训数据的精确统计和呈现。
1.2开展以水产养殖风险防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自然教育为主题的科普宣传、专业培训,提升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专业能力,提升社区居民风险意识和对可持续性水产养殖认知,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1.3 在示范点应用最新气候变化相关科学技术和精细化的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有效提高社区居民防范气象灾害风险水平,促进养殖户提升其海滩养殖的质量和数量。
2. 提升项目点水产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及相关环境污染处理的技术,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整合调动合作伙伴广西环科院的专家团队,邀请合作伙伴及有关专家针对对虾养殖技术问题、养殖废弃物处理处置和污水处理等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组织有关专家通过技术培训和调研交流等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示范点养殖企业/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及污水处理能力。
3. 建立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区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机制。
3.1 为社区居民和至少10家水产养殖企业(养殖个体户)、水产采购商、相关社会组织和其他合作伙伴等供应链管理方建立链接和伙伴关系,推进社区居民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
3.2 基于社区现有的水产养殖工作基础,举办1场“可持续海滩养殖社区建设”启动会,构建多方参与的格局,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角色,建立适合本社区的可持续的海滩养殖方案(包括适应气候变化的水产养殖精细化管理、适合社区的技术应用推广、女性赋能等)。
4. 社区女性和青年等相关群体“赋能、赋权”,实现长效参与可持续性海滩养殖实践。
4.1 开展以女性参与为主的“水产养殖风险防范知识趣味问答”“可持续水产养殖技能大比拼”等可操作性、趣味性的活动,充分发挥女性自身的优势,推动以居民为主题、家庭为单位的可持续参与,促进居民可持续的水产养殖生计方式。
4.2 通过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吸引,选出女性为代表的小型渔业从业者进行陪伴赋能,推动其参与渔业管理、公共事务和决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实现项目活动的可持续性。
4.3 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推动家庭和相关高校青年参与全国低碳日、应对气候变化日、世界环境日、海洋日等活动,提升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增加青少年社区实践和成长的机会。
4.4 培育1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小队,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拥有感。
5.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分享,推动可持续水产养殖在本地政策中的优化。
5.1及时记录培训和活动,留存文字和影像资料,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定期收集社区各类群体的收获和反馈,以活动报道、实践成果视频等形式每月在机构公众号进行宣传;
5.2联合专业机构对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记录,对利益相关方进行采访,制作一个 3 分钟左右的“可持续水产养殖”宣传片,
传播和推广项目经验,引发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思考和讨论;
5.3总结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思考和建议,撰写阶段性工作报告,形成政策建议和提案,通过相关渠道提交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完善的案例和依据。
预期成果:
1. 当地社区水产养殖企业/个体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得到提升。
1.1完成社区基线调查,帮助社区建立技术应用对比数据台账,制定可持续的海滩养殖方案,形成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长效管理机制。
1.2气象精准预报服务和防灾减灾技术应用得到较广范围的应用,社区养殖企业/个体户的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移动端信息接受率和项目技术利用率超过80%。
1.3 当地社区约100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2. 开展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提升钦南区沙角村渔业生产力和从业者的管理能力。
2.1提升项目示范点水产养殖人员的养殖技术和相关污水处理的技术,减少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虾等水产养殖用药量预计每年减少5%-10%,减少养殖废水排入海洋;
2.2提升对虾的产量与质量,预期产量方面提升10%左右,同时提升养殖品质,如个头较大,同一批虾比较均匀等,提高售价,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计。
3.通过促进社区居民与供应链管理方建立链接和伙伴关系,提高养殖户生计水平。
促进约10户水产养殖企业/养殖个体户与水产采购商、相关社会组织和其他合作伙伴等供应链管理方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其收入水平提升5%-10%。
4.提升当地女性和青少年的海洋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4.1 项目针对当地女性组织的相关活动(当地社区的项目总参与人数中女性参与率不低于40%,活动参与人数分别不少于100人),以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及知识水平;。
4.2赋能女性参与者,培育 2-3 个社区女性自组织,提升女性影响力。
4.3青少年提升“可持续海滩养殖”认知和海洋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5. 试点可持续水产养殖在本地政策中得到优化。
总结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思考和建议,形成政策建议和提案,通过相关渠道提交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完善的案例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