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批准项目-已批准项目
首页 > 已批准项目 > 已批准项目

广西防城港瑶族社区农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项目

发布日期:2022-12-12

基线信息:

 

江坡村属于山地农村社区,以瑶族为主要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多在100-200年之前迁居过来,往往选择偏远的山区逃难或躲灾。在十多年前,这些村庄多尚不通路,交通条件较差。由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狭,导致村民相对封闭,村民与外界的交流存在隔阂,相比于附近的其他民族,江坡村瑶族村民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这些社区的耕地资源有限,山地较多。瑶族世代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对植物药的使用和传统知识非常丰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林业资源有紧密的关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仍较高,山林一直是其重要的生产资料。江坡村的社区居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八角和玉桂经营、采割松脂。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人员均出现了增加的趋势,人员流动性增大,且村内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低结婚率(单身男性偏多),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农村子女进城读书的比例越来越高。江坡村临近自然保护区。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林业执法较为严格,林业采伐及偷砍盗伐逐渐禁止,除生产生活使用外,社区村民对于森林植被的直接影响主要为林业农药的使用。八角、玉桂林下过量农药的施用,导致灌木、草本植物、原生动物、大型动物、土壤微生物大量减少,雨林退化加剧。


江坡村在2019-2021年由北京市生态学学会及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实施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开展了外出交流学习、建立社区保护地、瑶药种植培训、林间农用小道建设等项目工作。其中,平寨屯建立了社区保护地,江坡屯的社区保护地在项目周期内开展了讨论,但尚未正式宣布建立社区保护地,而其他三个村寨(六细屯、平那屯、上批屯)尚未开展社区保护地的讨论。经过一年多的反思,江坡村委会成员及部分村民意识到自主发展项目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林间小道的建设对于生计改善带来的益处颇为赞赏,同时村民自筹资金持续修建林间小道。目前,江坡村社区并无其他公益项目实施。本次项目将会在江坡村的五个村寨内开展,并以山林靠近自然保护区的村寨(如平那屯、江坡屯、六细屯)为重点。

 


主要问题:


生物多样性衰退、植被树种较为单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瑶族广泛种植八角、玉桂等经济林木,逐步取代了原有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树种,部分珍稀动植物数量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农户在长期的林业经营中以经济收入为重,缺乏多元化发展思维,维持单一的林业树种,使得林业病虫害(如炭疽病)频发,且主要依赖农药防治,进而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村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社区村民也多将生产生活重心聚焦在产业发展与经济创收,忽视文化、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性及治理,缺乏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认识,忽视水源林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较少关注现代科技与环境、健康的关系,如对水源地内使用农药的危害认知不够等;当地瑶族的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逐渐被遗忘、忽视,并未能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地结合,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作用。


农民生计过度依赖经济林资源,韧性不足:江坡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八角、玉桂,因为林下过量农药的施用,所在的热带雨林群落物种逐渐单一化,物种混种的营养促进效应极大下降,所种树多为30-50年老树,对土壤中单一元素的利用加剧,有害病原菌积累,加上当地湿、潮、热的雨林气候,导致经济林出现严重的连作障碍。近年来受八角树木炭疽病以及疫情影响,八角价格波动较大,影响村民生活稳定性。


 

解决方案:


本项目将基于社区的需求,秉承社区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构建江坡村社区环境与资源公共管理的组织与制度,促进社区积极保护生态、资源,逐步改变目前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重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式,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共赢。为此,我们将在江坡村开展村民能力建设、传统生态知识整理、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农林体系建设等工作,促进社区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当地森林及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组织村民学习交流或培训活动:通过访问其他少数民族社区,开展针对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的交流探讨,学习当地居民保护家园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经验,提升村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认知,撬动社区自组织和自我改变的行动。


2.       建立、强化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地制度:在江坡屯、六细屯、平那屯等尚未建立社区保护地的村寨中,依托于地方林业与环境部门的法律法规,通过村民小组的集体讨论,产生公共事务治理的组织及制度,提升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森林、河流资源的在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在已经建立社区保护地的平寨屯,回顾、反思社区保护地的成效、收益与不足,进一步强化社区生态治理。


3.       增强社区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社区参与式调查生物多样性,记录并整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印制图册进行传播,提升村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结合瑶族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针对青少年人群开展自然教育,促进社区群体内年长者与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增加民族与文化自信,从文化及意识层面巩固社区生态保护的持续性。


4.       实施生计改善与探索林下种植:推动社区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改善原有的生计来源和林业种植结构,结合当地药用植物的市场行情,种植当地既有的原生药用植物,并在八角、玉桂种植林内进行林下种植,发展适合本地生态与经济的地方药材种植,改善经济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促进森林中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分层生长与能量分配,促进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有机碳的分解利用与循环,促进原生动物重返土壤改造板结土壤,促进小型兽类动物扩大原有生境范围,缓解因为经济林树种单一而带来的病虫害高发等生态问题,从而协调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



预期成果:


1.       村民参与保护与自主发展的意识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思过往发展方式的不足,并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2.       社区传统文化或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强化,促进代际间的知识传播与交流,瑶族青少年人群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一定的瑶族传统文化、习俗与知识,推动村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       建立社区保护地,促进森林与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方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植物得到在地保育,生物多样性得到一定恢复;


4.       探索适合当地的替代生计及林下种植方式,提升林农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社区的生计多元化,进一步提升社区对当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韧性;


5.       促进社区内部的凝聚,提升村民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增强社区人群的团结与互助,实践社区可持续发展;




下载全文



相关链接

联系我们 | 重点领域 | 项目分布 | RS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896号 Copyright © 201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