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结果列表
共 206 条内容,每页 10 条,共 21 页,跳到第
页
项目编号:
CPR/DLF/CH/2021/05
实施机构:
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为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已经或正在实施多项措施,一是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实施“蓝色海湾”工程对红树林保护区边缘的养殖池塘进行退塘还林,已完成约4000亩池塘的红树林补种;二是规划建设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站,将对当地的水产养殖尾水进行收集、处理;三是选划三江湿地公园,将约7000亩的养殖池塘纳入湿地公园范围进行生态化改造,联合科研机构在当地开展蓝碳试点研究,拟在养殖池塘种植红树林,将新增的红树林作为碳汇投入碳交易市场,筹集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生态修复和生计提升。
本项目的特定目标是:
1) 通过多方协同,优化项目点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有效提升水产养殖区的垃圾收集处理率,减少潜在的陆源垃圾排入海洋的数量。
2)精准采集并分析水产养殖社区垃圾的关键信息,为提升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和规范使用提供一线数据和对策建议,提升中小型水产养殖生产者可持续生产的水平。
3)以女性为主体,对水产养殖垃圾治理关键人进行赋能,提升养殖社群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力与意愿。
4)多渠道开展水产养殖社区环境自发治理活动的宣传和展示,提升社区自发管理行动的社会和自我认可度,推动水产养殖在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加主流的作用。
实施周期:
2022年1月--2023年12月31日
重点领域:
化学品和垃圾管理
项目编号:
CPR/DLF/CD/2021/04
实施机构:
海南省文昌市汇文镇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本项目的特定目标为:总体目标:以女性为核心力量的海南本地环保机构,以共同学习、学以致用、联动协同的策略,动员社区参与改善滨海生态环境,通过一个落地的社区行动证明环保机构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多方协作的机制有效运作
1) 建立一个由海南本地多家环保机构成员(不少于5家机构、15人,50%以上女性,且核心领导者多为女性)参与,以社区参与式工作方法和跨领域协作为主要手段的共同学习和行动网络
2) 落地一个由上述网络成员共创、共同实施的行动,提高会文一个典型的养殖聚集村落的成员(约300人,人口占比近20%~30%,)的环境意识,减少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将项目过程中积累的学习资料和实践经验整理成知识库或工具包,分享推荐给更多社会组织同行(覆盖至少200人,且女性>50%)和政府或社区代表,鼓励和激发后续更多类似行动
实施周期:
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31日
重点领域:
NGO能力建设
项目编号:
CPR/DLF/CH/2021/03
实施机构:
福建省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东山县盛产海产品,有“全国绿色水产中心”之称。2020年东山县水产品产量23万吨,其中牡蛎占总水产品产量的68%,总产量为15.64万吨,产生牡蛎壳约14万吨(牡蛎壳占牡蛎总重量的90%)。东山县牡蛎以其壳薄、肉肥、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但同时也与许多其他地方的渔民社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牡蛎取其肉,弃其壳,牡蛎壳随意堆积在养殖场附近或滩涂上,使得牡蛎壳占据大量土地和海域面积,久而久之,滋生细菌,散发恶臭,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尤其是牡蛎产量占全县总产量一半的陈城镇,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因此,本项目以陈城镇为重点区域,进行牡蛎壳整治再利用的推广和示范。
实施周期:
2022年1月——2023年12月31日
重点领域:
化学品和垃圾管理
项目编号:
CPR/DLF/IW/2021/02
实施机构:
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本项目依据《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关于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退塘还林(湿)“海上森林”公益项目造林作业设计的意见》(三野保【2021】2号)评审结果,选择砂质养殖塘改造红树林造林地,目前“海上森林”公益项目已完成地形改造、建筑垃圾外运等辅助工程。目前项目组已经在通过采集土地样本,对项目地进行适应性评估并选择保护区内适合的宜林地。在修复开展前,我们会根据技术路径依托林科院和热带海洋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专家团队制定修复方案,保证修复的科学性。在生境重建方面,我们将通过改善底栖环境的项目活动,设定底栖生物投放种类和数量,投放后我们也将配套持续监测,确保生境得到有效修复。
实施周期:
2022年1月-2023年12月31
重点领域:
国际水域
项目编号:
CPR/DLF/IW/2021/01
实施机构:
海口无境深蓝海洋生态保护中心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无境深蓝将在广西大学珊瑚修复、种植的科学经验支持下,在其海底珊瑚修复基地,协同开展人工珊瑚的保育与拓展工作,将该片区域打造成多方参与的珊瑚保育示范点,同时通过对涠洲岛居民和游客进行生态保护公众教育、打造生态旅游名片等方式,对现有海洋公园区域的珊瑚礁生态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
实施周期:
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31
重点领域:
国际水域
项目编号:
CPR/SGP/OP7/Y2/CORE/BD/2021/03
实施机构:
北京林学会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本项目将开展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活动。针对示范区地形和植被单一的现状,根据不同类型鸟类特点,制定科学的湿地微地形改造方案,营造湿地浅滩、敞水区、深水区以及自然岸带等,构建多样化的鸟类栖息地,为鸟类提供隐蔽和活动场所。综合配置食源性和庇护性植物为湿地鸟类提供取食、营巢场所。水生植物选择芦苇、千屈菜、香蒲、水葱、鸢尾、睡莲,近水陆域草本植物选择狼尾草、白茅、结缕草等。从水域到陆地形成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灌木的群落模式为不同类型的鸟类提供栖息场所,整体提升公园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实施周期:
2021年9月-2023年12月31日
重点领域:
生物多样性
项目编号:
CPR/SGP/OP7/Y2/CORE/BD/2021/02
实施机构:
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该项目将结合北山林场“自然学校”项目,支持地方社区和学校,一起参与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中,同时根据北山林场的特色,与西宁地区的公众和学校建立关系,让北山林场成为地方社区和学校参与自然教育的基地,与外界社会尤其是西宁市之间形成自然教育发展的桥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
1)对北山森林学校及周边生态系统和巡护线路上的生物资源开展调查,由调查专业人员培训并指导生态护林员和对自然教育感兴趣的林场员工。把调查的结果以手绘图或者手册的形式展示出来。
2)引进北山林场种植的青海本土植物到西宁动物园,建立“高原本土植物绿地园”,还在绿地园内用卵石和木材制作动物画。
3)结合自然学校的讲解内容和线路,项目将会培训地方的生态护林员和管理员,如何讲解和传播北山林场特色的生态和西宁动物园“绿地园” 的植物。
4)结合北山林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相关信息和数据,与西宁动物园等西宁市区的场馆合作,针对西宁市市民和学校开展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推动北山林场与城市(西宁)相结合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还观察“绿地园”的植被。形式上我们将会安排西宁城市做自然保护的工作分享、生物多样性图片展览、纪录片播放、产品展览等形式,让更多城市公众关注及了解以北山为代表的青海生物多样性。
4)在北山林场每期开展自然教育或自然体验的课程时,项目将会支持地方社区或者互助县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们了解及认识自己的家乡。
实施周期:
2021年9月——2023年9月30日
重点领域:
生物多样性
项目编号:
CPR/SGP/OP7/Y2/CORE/BD/2021/01
实施机构:
重庆市生态学会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该项目将:
(1)加强城镇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充分掌握城镇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并及时监测和评价其动态变化情况,包括主要生物资源的物种组成、动植物多样性指数、食物链完整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时空动态,评估项目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进规律,运用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和乡土植物,遵从“生态位”原则和景观生态修复方法,在典型生态脆弱地带进行生境修复,构建动植物栖息地。主要措施包括混交植被群落构建、补植补栽、绿容率提升、生境修复、生态廊道联接等,降低生境破碎化程度,加速退化生境的生态功能与完整性恢复。
(3)采用生物多样性综合保育与综合管理方法,有效减缓城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胁迫与退化威胁,提高城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对退化城镇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与景观综合管理,改善城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确保生态服务流的可持续性,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4)采用林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配置体系,发展创新型城镇生态景观方案,提升草坪与纯林景观的生态功能,形成具有较高景观异质性的多样性布局,切实增加生物多样性。
(5)运用参与式原理和方法,加强社区参与,强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城镇社区居民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保育的意识和技能,使城镇生物多样性得到可持续性保护。社区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将贯穿到整个项目活动之中。社区组织(包括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志愿者组织、观鸟协会等)不仅会参加项目培训和研讨会,同时还将积极参与2.3公顷社区小微公园绿地的修复、社区马鞍溪湿地保育及社区生境微花园的改造。
实施周期:
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31日
重点领域:
生物多样性
项目编号:
CPR/SGP/OP7/Y2/CORE/CH/2021/01
实施机构:
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该项目将:
1、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机制
2、探索“红色+绿色”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培训和主题活动
3、建立一个绿色循环生态基地
4、推动“关系共建、知识共创、成果共享”伙伴关系的建立
5、行动经验的总结、分享和政策倡导
(1)项目行动经验的总结和分享
拍摄并制作项目进展视频,留存影像资料,记录乡村垃圾治理、生态变迁和发展。对参与项目的不同群体进行采访、拍摄和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被看见”,让项目推进过程被各界更多的关注,促进更多资源方的卷入和合作。机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阿牛生态”,不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和短视频。
(2)制作一个项目宣传片
项目组将邀请专业团队一起,对利益相关方进行采访、拍摄和后期制作,制作一个3分钟左右的项目宣传片,在一些重要场合进行分享,传播项目经验,引发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思考和讨论。
(3)举办一场乡村垃圾治理和综合利用研讨会
在2023年5月北京垃圾分类三周年之际,联合相关方举办一场研讨会(线上或线下),围绕生态涵养区垃圾治理和综合利用的做法和经验,与各界共同研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邀请京内外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参与和交流,并邀请至少2家媒体参与和报道,预计参与人数线下30人左右、线上至少100人次。
(4)提交政策建议
适时总结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思考和建议,形成政策建议,利用相关渠道提交给北京市相关部门;在2023年全国和北京“两会”期间,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合作,提交至少1-2份政策建议。
实施周期:
2021年9月-2023年9月30日
重点领域:
化学品和垃圾管理
项目编号:
CPR/SGP/OP7/Y2/CORE/CC/2021/02
实施机构:
陕西普辉青年社会发展中心
赠款金额:
50,000美元
主要内容:
该项目将:
(1)导入碳中和理念, 提升社区居民认识和理解的意识。
(2)融合基层社区治理政策,培育社区居民组织赋能。
(3)推广社区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家庭节能技术,示范提升居民行动。
(4)整合政府、企业和社区资源,多元共建推动绿色社区建设行动。
(5)总结项目示范经验开展传播,带动更多社区参与。
实施周期:
2021年9月-2023年9月30日
重点领域:
气候变化
共 206 条内容,每页 10 条,共 21 页,跳到第
页